问:我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我自己坐下来第一件事就想到去探索内在。去感受我身体上的各种感受。去看我的念头来去。去观察我的情绪。或者念六字大明咒。或者写下来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念头、情绪、身体感受,然后跟你一起探索内在。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毫无压力,而其他事情,比如写书,在我内在就有一种抵触,一种消极,一种拖延。我就想早日见到真性,在那基础上真正绽开我的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看着一朵花,会凛然怔住。脑子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你没想“这是花”,你只是看,看着它的颜色、它的静、它的一动不动。你甚至忘了语言,忘了时间。那一刻,就是乾元。一、乾元之气,最初起于你内在那一点“不为求得”的观看乾元不是概念,它是气。是一种未被打断的气,是不为了表达、不为了理解、不为了下判断时,你身体里自然而然升起来的一种“在”的状态。你...
有时候,一个人内心的黑暗,并不来自恶意,而是来自一种极深的、不被回应的苦。你在内心盼着你儿子晚上多拉几次肚子,说不定七八次最好。你希望看他吃苦,看他难受,看他因为昨晚的大快朵颐而付出代价。你说,这种盼望像极了那些围观跳楼者在喊:“你跳啊!快跳啊!别墨迹了!”的那种冷笑。你不是在夸张。你是在诚实。而你能看到这一点——你身上那一丝冷漠,与社会上那些极端表现出的冷...
你在高楼下看见一个人坐在窗沿,摇摇欲坠。你在人群中,看见有人仰头看着,然后嘴里大声喊:“你跳啊!快跳!别磨叽!”你看见那个人脸上没有恐惧、没有悲悯,甚至带着一点笑意,像在看一场综艺节目的高潮。这一刻,你内心涌起一种说不清的寒意:人怎么会冷漠至此?为什么别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像一个过场、一个玩笑?这一篇文章就从这里出发,去看清这类人的内在心理机制——不是为了批...
问:如果回到请他们吃之前,我还会请吗?当时的场景是,我说我们中午去吃饭,孩子同学说让我把他送到他爸爸那儿去,我说别去了,一起去吃吧,吃完我再把你们送回来接着玩。孩子朋友说可以。我没说去哪儿吃,就听我儿子说,我忘了是我儿子说的,还是他朋友说的,好像是我儿子说的,某某说潮汕火锅挺好吃的,他以前吃过,如何如何,这个主体我已经忘了,当时我心里就升起一丝膈应之感,你们...
问:作为父亲,我照见了我内心有一个念头:期待老大晚上还多拉几次,因为昨天吃3分熟牛肉,就在锅里涮了3s就吃,加上6盘肉至少4盘他一个人吃了,一点素菜都没吃,我内心里十分不满,他没想着给弟弟夹点,给他同学让一让,给我夹一点,劝自己一个人吃了,再加上昨天花了441,我认定是他使着他同学让我请他们吃潮汕火锅的。所以这一点生气直到此刻也没完全散去。所以我心里就有这个...
第一层:显性情绪与行动阻滞你表面上看到的是:想写书,但每当准备动笔,就感到心里抵触、卡顿、空虚、烦躁,哪怕下定决心开始,也很快被别的事打断或自己主动放弃。这时候,表面看起来你在“拖延”、“逃避”、“缺乏意志力”。但我们先别急着贴标签。我们再往下一层看。第二层:内在对话的暗涌在你“想写”的背后,其实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想”。你有没有留意到,这个“想写”下面藏着...
一、《传习录》对“天理”的根本定义 —— 呼应乾元的“本自具足”“天理在人心,非在外也。”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乾元的门。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验?读《易经》,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而是为了某一刻,心中那个一直隐隐存在的东西被“说中”了。不是你学到了什么,而是“我早就知道,只是还没说出来”。这就是乾元,它不需要从外来,只需要被你“允可”。王阳明说天理在人...
一、乾元是什么?《易经》乾卦开篇一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是天地未形之始源,是一切生命运动的原初动力,是先于分别、先于语言、先于概念的“生”的根本。你可以理解它是一种无执、无我、无欲的“纯动”,不是被目标驱动的,而是本来就在动的。比如你饿了,吃东西;渴了,喝水;孩子哭了,你会自然地去抱。不是为了什么才去抱,而是本能地去回应,那就是乾元。乾元不是...
一、乾元不是一个“起点”,而是始终在的势能很多人误解“乾元”是“从无到有”的起点,是生命最初动的那个瞬间。于是想用“捕捉”或“回忆”的方式去找:“我刚刚那个念头冒出来的前一刻是不是乾元?”“我身体突然有个想动的冲动,那是不是乾元?”可你会发现,越是用意识去“找”,越是找不到。因为你已经站在“分别心”上了。乾元不是“某一刹那的第一念”,而是——念尚未起之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