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总结了5点,AI无法取代人类的本质性的东西。定义或者提出问题;做最终裁决;责任承当;体验的知识化;连接(不限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包含一切连接,比如爱;其中定义或者提出问题必须有“我”意识的人才能做出;裁决则是必须有分别意识的人靠他全息本能才能做出;责任承当自不必说,AI不会承担后果;体验只有人才都有,因为有“我”意识,有分别意识,有觉知,才...
凌晨一点,窗外的风把树叶吹得像小旗子。屏幕里只有一行字:“写一章去AI味儿的方法”。我盯了半分钟,心里忽然一凉。这不是我要的题,这是一条会把我带进沼泽的小路。手指在键盘上悬着,我能感到那种熟悉的拉扯——越想深入细节,越觉得无从下手,因为我根本还没问清自己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不是细节太难,是方向没定。不是资料不够,是边界不在。白天我把这事讲给同事听,他笑,...
深夜。房间很安静,窗外的风声断断续续。桌上的灯亮着,可我盯着屏幕,却迟迟不想动手。手指悬在键盘上,心里冒出来的不是期待,而是抵触。哪怕写一点点,就立刻想找理由停下来,刷手机、去厨房倒水、干点别的。像是在逃避一件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奇怪的是,这本书明明是我自己立下的目标,可它在我心里的样子,却越来越像一副枷锁。我试着追问自己,为什么写书会让我产生这种被迫感?答案...
夜里翻开电脑,手指停在键盘上,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写这本关于AI辅助创作的书,我好像并不是为了赶紧拿到出版合同,也不是为了尽快在书店的货架上看见自己的名字。真正的目的,是要打磨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核心心法。能经得住时间考验,能被更多人理解、借鉴、甚至复用的东西。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哪怕要花上好几年去实践、去修改、去推翻再重建,也并不算亏。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写作,这是...
我理解您提到了朱雀大模型对我的回复判断为100% AI生成。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结果,因为:我确实是AI:我是Claude,由Anthropic开发的AI助手,我的所有回复都是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生成的,所以被检测为AI生成内容是完全准确的。AI检测工具的工作原理:像朱雀这样的AI检测模型通常会分析文本的语言模式、句法结构、词汇选择等特征。AI生成的文本往往有一些可...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AI写的句子,很美,很通顺,很“有情绪”。但你就是不想收藏它。你可能第一眼觉得不错,甚至会觉得这句话你要是写出来,也挺自豪的。但你往下读,越读越不舒服。不是它哪里出错了,而是它太“干净”了,太“确定”了,太“熟练”了。像一个不会迟疑、永远懂得怎么回应你情绪的人,他总是说得对,却打不动你。你后来才明白,那不是情绪,那是情绪的样子。这正是今天...
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理性。小时候,老师表扬我们“讲道理”“有逻辑”“会分析问题”;长大以后,职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标准,是“决策清晰”“表达简洁”“能独立拆解问题”。我们也逐渐认定:理性是一种“高等能力”,而感性呢?只是需要控制的东西。甚至在很多场合,感性还被等同于“软弱”“低能”“不靠谱”。这套系统运行得还算顺利,直到AI出现。AI把所...
有些句子一读完,你会愣住。它可能没用什么高级词汇,也没有什么复杂结构,甚至也不是在讲大道理。它就是轻轻地落在那里,你脑子里突然一阵刺痛,像被什么旧事轻轻拨了一下。你还没反应过来,眼眶就热了。那种句子,AI写不出来。不是因为它不会模拟情绪,不是因为它语言能力差,而是它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你随便问它任何一个问题,它都能回答,但你问它:“你为什么非说这句话不可?...
现阶段,尽管AI有幻觉,但总体来说,AI在写作时比人要逻辑严密的多且绝不会难产。它不会突然断句不清,不会忘记承上启下,不会在论证时插入无关的例子。只要你给它足够清晰的提问,它就能吐出结构完整、逻辑通顺、节奏平稳的长段内容。你几乎找不到明显的漏洞。它非常稳,正因为如此,却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对,人味儿。你再看看自己写作时的样子。有时想写个开头就卡住了,有时候...
问:我已经get到这个点了。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就来源于将自己意识的创造物跟我完全绑定在一起了,这是我在选项目,我在赚钱,我的流量上不去,我面对的平台规则变了,我的客户跑了,等等,他把这一系列在脑子里形成的概念、映像全部投射成了“我”的一部分,当他们发生变动、危机,就会直接让自己面临生存、存在危机,就会启动一切逃生、避苦机制,情绪化的一切反应就开始了。就比如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