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干活的过程中,突然觉知到身体里的非常熟悉的情绪。不是快乐,不是兴奋,不是成就感,不是愤怒,不是羞愧,不是满足,不是无聊,不是害羞,不是不好意思,不是欢乐,不是急躁,不是恐惧,因为身体的疲乏感很强,那个情绪在胃部的位置,抑郁?压抑?很难给他贴上一个标签。大概是干活的枯燥引发了一种没有成就感的空虚感,还有想到这种日子还会一直持续,而不能做到有钱有闲而非身不...
我们每天的大脑都在活动。它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白天翻滚着各种计划、对话、情绪、判断,晚上也不肯停歇,梦境里它还在接力。这种持续不断的思维活动,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错觉:我,就是这些念头的总和。它们想什么,我就是什么。但我们慢慢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你会知道自己在想东西。你能说出:我刚才在胡思乱想。我刚才情绪波动很大。甚至会说,我今天脑子里全是杂念。这说明什么...
从小到大,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原始的欲望,那就是追求自由。自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解放,更是一种精神的解脱。甚至在我孩提时代的梦境中,我经常梦见自己在空中飞翔,飞得没有任何阻碍,飞得无拘无束。这种梦境并非只是无意义的幻觉,而是我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对束缚的反叛。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迷茫与觉醒后,我终于明白了,证悟空性,正是我此生的使命。自由与空性,这两个概...
自由意志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主题,它关乎选择、决策与行动的自由。然而,佛教与其他一些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由的另一种视角: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任何制约,而是能在觉知中看见、感受并选择行动的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和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它们受到了潜意识中的业力、习气或惯性反应的驱动。然而,随着觉知的深入,我们能逐渐看见这些无意识的反应,并从中获得真正的自...
无常是佛教以及许多哲学体系中共同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佛教中,无常代表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与流动,它强调宇宙中所有的存在都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无常不仅指事物的外部变化,更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上的不稳定性。在无常的背景下,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变动性,这种无常为自由意志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因为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个体的选择与行动也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而...
在佛教教义中,“空性”是理解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核心概念之一。空性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切现象、事物和存在的自性本空,意味着它们没有独立、自存的本质,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所有的事物、生命、甚至我们的意识与思想,都不具备固有的独立存在。每一现象的产生,都是依赖于无数条件和因缘的交织。空性这一观念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个体的自由意志并非来自一个独立的...
业力与习气的概念是佛教教义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和选择。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拥有选择的能力,但当我们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会发现自己常常被过去的行为、情感、经验和无意识的习惯所左右。佛教认为,所谓的自由意志往往是被这些深层的业力和习气所限制的,个体的选择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处于一种惯性的驱动之中。只有通过禅修和深度的...
禅修,是一种回归自我的修行方式,它通过静坐、观察、觉察,帮助个体突破表面意识层面的种种束缚,达到与宇宙和谐共生的状态。在禅修中,所谓的“息念”不仅仅是暂停思维的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的内在转化,让个体超越念头、情感和思想的束缚,进入一种空灵的、纯粹的存在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个体意识逐渐消融,进入“真如本性”或“本体”的自我显现中,意识流不再由“我”主导,而是自然...
自由意志作为一个长期被哲学和宗教探讨的主题,常常被看作是个体存在的核心特质之一。我们以为自己能独立选择,能支配内心的念头与行动。然而,在佛教的教义中,“无我”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我们的选择、思维和行为并非来自于一个独立的“我”,而是无数因缘与条件的积累。自由意志的存在,常常只是个体自我意识中的幻象。真正的自由,只有在理解了无我、破除自我中心后,才能够体验到...
问:好的。我现在心里的疑问是:当内观自己的意识、念头、思想、情绪等的时候,它都并非自己想生就生,想灭就灭,也就是说人哪里有自由意志呢?看起来自以为是的自由意志,不过是过去、累生累世形成的惯性,或者叫业力,或者是宇宙通过我在表达。哪里能看到、体会到自由意志呢?比如当我息念之后,都是在存在本体、真如本性上自动浮现的一切,哪里可以称之为“我”的自由意识?围绕我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