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视以下那位令我反感的同事为照见菩萨
2025-09-11
问:
我视以下这位同事为照见菩萨。
我有个同事,我有好几个方面对他不满、生气,第一已经交往7年了,对我还有些根本没啥的事情遮遮掩掩,而我什么事情都给他说,我觉得这人很虚伪、很假、不真诚,让我不满、生气;第二他喜欢推卸责任,甩锅,这让我很不满;第三他做事情拖拖沓沓、拖泥带水、焦糊不清,这让我很不满;第四他说话表达不清,或者他自己认为我表达清楚了啊,是你没听懂,或者他要反复去确认很多事情,这让我觉得没主见、没担当,这让我不满;第五一身负面情绪,这让我不满;第六在意自身穿的咋样,化的妆咋样,我说你爱咋样咋样,谁care,总喜欢问,不自信,这让我很不满;第七占人便宜,比如请吃了饭,说回请从没见着,公司里大家都买小零食分享,他从没买过,这让我很不满,觉得此人很自我、很自私;第八大龄女青年,还端着,认为自己如何如何,找对象还各种这不行那不行,我觉得他自我认知太低、太差,这让我生气;第九给他建议,关于找对象的,一遍遍找我要建议,但从未有任何行动,后来我就烦了,这让我很不满;第十不思上进,7年没啥长进,死咸鱼一条,这让我很不满;第十一出去总关注这一对多甜蜜,那一对多恩爱,然后回到自己身上,就反复碎碎念我啥时候才能遇到我的人,让我很烦;第十二记忆力极差,反应此人根本不用心,心思不知道浮在哪里,这让我很烦,就觉得此人虚浮的很;第十三给他分配了任务,不愿意做,我觉得他闲的很,却不愿意做,让我很烦;第十四,社会性的,女人都觉得自己是香饽饽,不让男人碰,要很高的彩礼,要男人哄着,要男人主动贴,都让我十分反感。所以当他心意的对象昨天宣布结婚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肯定回去大哭一场,内心里我就有幸灾乐祸的感觉,觉得爽。
答:
那天午后,公司茶水间的灯有点昏黄,空气里飘着速溶咖啡的味道。他坐在角落里,眼睛盯着手机,神情恍惚。我看着他,心里升起一种复杂的感觉——不耐烦、厌恶、甚至带着点幸灾乐祸。因为前一天,他心仪多年的对象官宣结婚了,而他,必然在暗处哭了一场。
说实话,我和他共事七年,从来没有哪段关系让我如此频繁冒出负面情绪。他遮遮掩掩、不真诚,明明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总是捂着不说,而我几乎所有的心思都曾毫无保留地和他说过。那种落差,让我心生不满。还有,他总是推卸责任,明明是自己没做好的事情,却习惯性甩锅。我看到这种动作时,常常气不打一处来。
他的拖沓,更是让我头痛。一个简单的任务,在他手里能磨蹭得一塌糊涂。更要命的是,他说话表达不清楚,总要反复确认,甚至还会责怪别人听不懂。我常常在心里骂一句:到底要不要点担当?更别提他身上那股挥之不去的负能量,好像世界都欠了他似的。
我有时候会想,他为什么总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化妆、穿搭、体面与否,他念叨个没完。我心里嘀咕:谁care啊,你自在就好。但他偏偏要问东问西,那种自卑和不安,反倒折射成了别人的累赘。还有占便宜的习惯,别人请客,他从不回请;公司里大家带零食分享,他从未掏过一分钱。我心里暗暗定论:这是个自私的人。
更让我不满的是,他的择偶观。大龄未婚,却端着,一副非此即彼的架势。向我求建议,却从没付诸实践。一次次问,一次次空转,久而久之,我只剩下烦躁。他不思进取,七年如一日地混着日子,活得像条咸鱼。平日里看到别人甜蜜,他就碎碎念:为什么我没有?我心里翻白眼:你连尝试都没有,还要什么奇迹?
我甚至连他糟糕的记忆力都能拿来当证据:不用心,虚浮,漂在半空。他推三阻四,不愿意接任务,我便觉得他明明闲,却不想做事。甚至,当我想到社会里一些女性普遍的姿态——要高彩礼,要男人先主动,要男人哄——我也把这些怨气投射到他身上,仿佛他就是这些问题的缩影。于是,当他的暗恋对象结婚时,我心底冒出了一丝快意:他大概该哭了吧,这下够酸爽。
写到这,你大概会觉得我就是在吐槽同事。但转念一想,为什么我能把他的缺点一条条列得如此清楚?为什么我的心绪,会在他的身上翻涌到这种地步?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照见菩萨”这个词。照见,不是因为对方光芒万丈,而是因为他像一面镜子,把我的心境照了个清清楚楚。
他的不真诚,让我看见自己对“信任”的执念;他推卸责任,让我察觉自己内心里其实极度害怕成为替罪羊;他的拖沓和犹豫,恰恰击中了我对高效和掌控的苛求;他的负能量,放大了我对情绪感染的敏感;他在意外表,反衬出我骨子里对“自然”的优越感;他不回请、不买零食,让我窥见自己对“公平交换”的在意;他择偶的挑剔和不行动,让我照见自己对“成长”和“行动”的执拗期待;甚至,他的咸鱼状态和碎碎念,让我心底那份对停滞不前的恐惧浮出水面。
我之所以会有幸灾乐祸,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多糟,而是因为我终于在他身上看见了自己最不愿面对的部分。照见菩萨,不是来让人舒服的,而是用最赤裸的方式,把我们心里的阴影照亮。
资料显示,美国心理学会在201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人们最容易对身边长期相处的人投射出潜在的不满和焦虑,因为熟悉让我们失去了掩饰的耐心,反而逼迫我们直面内心的裂痕。这或许正是我和这位同事的关系写照。
我试着做了个小实验:当他再次拖沓时,我没有立刻批评,而是先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结果发现,那一刻真正让我烦躁的,是“我害怕团队进度受影响”,而非单纯对他不满。这样一来,我多了一层理解:问题是团队协作,而不是他个人的恶意。
当然,这个实验也并非总是成功。有一次,我强忍着不发作,结果情绪积攒太多,最后还是忍不住爆发。那次返工的经历,让我明白:与其自我压抑,不如找到一种既能表达不满又能守住分寸的方式。比如直接说:“这个环节拖延会影响整体,请你定个时间点。”比单纯的情绪发泄更有用。
有同事私下说过:“你对他要求太高了吧。”我当时怔住。后来才明白,是我把自己的价值观套在了别人身上,把我认定的“成长”“行动”“效率”当成了唯一标准。可每个人都有自己走路的节奏,别人不走我的轨迹,不代表他们就该被审判。
这并不是为他的缺点开脱,而是我学会了换个角度:把他当成照见菩萨。因为他让我不断看见自己内心的执拗、敏感、优越感和恐惧。他让我学会,遇见不顺眼的人,与其咒骂,不如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在意?我是不是也曾在某些时刻,像他一样?
或许,这就是他带给我的功课。照见菩萨不是来满足我们期待的,而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心。
最后,他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你总觉得我不行,但我其实也在努力,只是没按照你的方式。”那一刻,我的心被戳了一下。朋友评价他:“她是个有点笨拙的人,但至少是真实的。”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不完美的人,未必不是一面镜子。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