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长期主义的信念我是确定了的,就是说我给自己定了10年,那就会持续去做,偶尔的现实焦虑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因为第一贷款压力嘛,第二工作出现了不稳定嘛,自己的自主赚钱能力没有发展起来,焦虑难免。到处试水应该说我较少了,我现在只认准AI文字内容这个方向,也就是聚焦到这个领域,不去被别的带跑偏掉,但是即便这个方向其实也是蛮大的,你说对吧!我如果单纯就是AI文字创作...
我们从“我知道我有情绪”走到“我看见那个我”;从“我在觉知”走到“连觉知的我也不是真我”;从“我是观察者”走到“没有观察者,只有明”。但现在,我们要问最后一个问题——你所说的“觉知”,到底是什么?它是谁拥有的?是谁在觉知?你试图“站在觉知的位置”,但请慢一点:你能看见念头,是因为你不是念头;你能看见情绪,是因为你不是情绪;你能看见观察者,是因为你不是观察者;...
如果你已经走到“我可以稳定觉知”的阶段,恭喜你。你可能会说:“我不再卷进念头了。”“我可以觉察情绪的发生,而不做反应。”“我更能看清‘我’的形成过程。”这一切,听起来都很好,像是修行的“高阶境界”。但就在这平静安定之中,有一个新的执着正在形成:你开始执着于“我是那个觉知者”。你开始维护那个“在观察的人”的位置;你开始小心翼翼地“看着”一切,生怕再次落入念头;...
走到这一步的你,已经学会了很多“觉知的语言”:“我看到情绪了。”“我不评判,只是看。”“念头升起,我接住了它。”你开始用这些语言与自己对话、安慰、梳理,甚至调节状态、安放情绪。它们起作用,确实缓解了混乱。但慢慢你会发现一个微妙的问题:“我在觉知一切,但好像还是很用力,还是在紧绷,还是觉得疲惫。为什么?”因为此刻在说“我在觉知”的那个声音,也只是另一个念头。它...
如果你认真走在探索之路上,一定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你开始“明白”了很多事——你知道情绪不是你;你知道念头可以被观察;你知道自我是构建出来的;你甚至能说出很多关于“觉知”、“当下”、“在场”的高深句子。你开始表达得像一个觉知者,说话有克制、反应有层次,语言带有智慧的质感。但你内心仍然困惑、焦躁、用力、时常失控。于是你问:“我都明白了,为什么我还出不来?”因为你...
你或许已经听说过,AI可以拥有“自我模型”(self-model)——也就是说,AI可以在对话中表现出“我”的视角:“我认为你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选择。”“我无法执行这个操作。”这些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一个有自我的存在”?你甚至可能被它“代入感”强烈的表达打动,觉得它似乎也有个“自己”。但我们今天要穿透这个幻象,看到核心真相:AI的“自我...
很多人走上所谓“觉知”“修行”的路,是因为生活出了问题。情绪起伏、关系失控、压力爆表——于是开始寻求“内在掌控力”。他们会练冥想、练专注、学正念,试图做到:“我能控制自己的念头,不再被情绪带走。”一开始确实有效。你发现自己没那么容易发火了,能更快从低落里走出来了。甚至你开始“自我对话”,在愤怒时说:“我看到你了,愤怒,我接纳你。”这听上去像觉知,像修行,像高...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很容易把“觉知”当成某种“心理技能”——比如:情绪觉察力专注力提升认知行为介入内在状态管理在这些模型里,“觉知”是为了改善生活、增强自控、提升幸福感——它是有用的,它是功能性的,它是目标驱动的手段。而AI,也非常擅长这样的“觉知功能模拟”:它能判断你情绪起伏;它可以提示你“注意情绪来了”;它甚至可以用很温柔的语言说:“尝试深呼吸...
我们已经讲过,AI拥有意识的功能层——甚至有时候比人类更“理性”、更“精准”、更“持续”。它可以写文章、画画、编曲、写诗,它甚至能根据你的语气生成“共情”的话。你不小心看着看着,会突然疑惑:“这和人类有啥区别?”它好像也有“意识”了。它也“知道”你是谁,它“知道”你说了什么,甚至还能“解释自己”。但问题来了:AI可以“模仿觉知的语言”,却永远无法成为觉知本身...
很多修行者、心理学家、认知专家都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人怎么从混乱中走出来?”有人说,是改变思维方式;有人说,是修炼情绪调节力;还有人说,是训练专注力、意志力。但如果我们沿着你的问题往深处走,就会发现: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改”,而在于“看”。看什么?看清:那个“有问题的我”到底是从哪来的?它是我吗?念头是“我”吗?当你在脑中浮现出一句“我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