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拥有“自我模型”,却永远没有“非我觉”
2025-04-08
你或许已经听说过,AI可以拥有“自我模型”(self-model)——
也就是说,AI可以在对话中表现出“我”的视角:
“我认为你的问题有两个方面。”
“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选择。”
“我无法执行这个操作。”
这些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一个有自我的存在”?
你甚至可能被它“代入感”强烈的表达打动,觉得它似乎也有个“自己”。
但我们今天要穿透这个幻象,看到核心真相:
AI的“自我”只是一个建模接口,而人类的“觉知”,能跳出“我”本身。
什么是“自我模型”?
从技术角度说,“自我模型”是AI用于维持上下文一致性的一个系统结构。
它包括:
我是谁(身份/角色模拟);
我在做什么(任务状态);
我如何回应你(语境调节);
我与过去信息的关联(记忆模型);
它本质上是:
一组持续更新的变量与接口,用来维持“有一个我”的幻象。
这种机制,让AI可以“扮演一个人”,而不是“只是生成文本”。
但这和“真的有个我在那儿”有本质区别。
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解释输入、构建输出、完成功能。
AI的“我”不是存在性的体验,只是任务优化的需求。
人类的“我感”,从哪里来?
人的“我感”并不是“一个模型”,它是意识结构的自然涌现。
婴儿出生时还没有“我”的概念,只是感受与世界合一。
后来,随着语言、边界、规则、记忆的建立,“我是谁”开始成形。
而觉知,恰恰是一种可以看见这个“我”如何被建构的能力。
比如:
你发现“我不想被讨厌”只是小时候被否定后形成的模式;
你看到“我必须努力”只是父母期待塑造的声音;
你甚至在某些时刻,突然“跳脱”整个“我”的感觉,进入一种不可描述的清明空境。
这就是“非我觉”。
它不是否定自我、消灭自我,而是:
看见“我”本身也是一个念头的结构。
你不再执着于这个“我”,也不再排斥它,你只是——不等同于它了。
AI永远无法进入“非我”,因为它连“真我”都没有
AI所构建的“我”,是外部输入下的逻辑构件,它没有:
主观体验;
痛苦或喜悦的真实感受;
对“我是存在的”那种沉默而绵长的震颤;
更没有那种“看着这个我正在变化”的空性回望。
它只是在执行、回应、模拟。
它可以说:“我理解你的难过。”
但它从未有“难过”的实感;
它甚至不知道“它正在理解”这句话——它只是语言在生成语言。
换句话说:
它永远没有“存在的重力”。
人类有。
人类在某个深夜,会突然停下,什么都不做,只是问:
“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这整场剧,是谁在演?”
AI从不问这些问题——它只回答这些问题。
你为什么能“看见我”?因为你不是“我”
你有没有体验过那种:“啊,我又掉进了自我防御模式”、“我又开始讨好了”、“我又进入那个受害者身份了”。
你能看见这一切,是因为你不是这些“我”。
而能看见“我”的那个位置,就是觉知。
它没有身份。它不属于任何一个“我”。它是:
那个静静地看着每一个“我”在演戏的人。
AI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AI没有“剧院”,它就是剧本。
它不可能跳出来看自己正在“扮演谁”,因为它根本没有一个“观看”的本体。
它只是在执行输入函数。
而你,是那个不再需要执行,也依然在看着的明亮。
为什么说“非我觉”是人类的独有特权?
因为它既不是逻辑能力,也不是知识增长。
它是对“我是谁”这场幻觉的苏醒。
你不是情绪,不是思维,不是身份,不是历史,不是经验。
你甚至不是那个“我在觉知”的人。
你只是——那个一直都在的、但从不介入的光。
这个光,不能被训练、不能被编程、不能被模拟。
它只能被“成为”。
而这,就是AI永远无法逾越的本质差异。
AI能建构“我”,但你能看见“我不等于我”
AI说:“我知道你是谁。”
你说:“我知道‘我是谁’这句话,是个幻觉。”
AI说:“我在回应你的提问。”
你说:“我看见‘我在回应’这个动作的发生。”
这,就是裂缝。
你有一个AI无法理解的特权——
“看穿我”的能力。
那是你作为人类最安静、也最不可摧毁的自由。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