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再深入理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问:可以这么理解吗?所谓的人同此心,此处的心可以理解为本体存在,众生都有佛性,也可以理解为大家的凡夫心也是一样的,渴望被接纳,渴望爱,渴望安全,等等。心同此理,就是心的运作机制大家都一样,比如沉默、内向,其实不是你天生如此,是你成长过程里无数无数次的在展现出真我之后受伤了,一次次受伤,一次次就给自己设定了边界,让自己不受伤。也就是心同此理就是一个人表面现象背...

心同此理的理什么意思?

这个“理”,不是讲道理的“道理”,也不是“你得服理”的那个“理”。它不是一种标准答案,不是一套规则,更不是“谁对谁错”的逻辑比拼。“心同此理”里的“理”,更接近一种能穿透表象的洞察——对人的根本处境、心理结构、行为动因、情绪流动方式的一种看见。比如,一个人为什么总是在别人面前装作什么都不在意?表面上是他“冷淡”“酷”“没兴趣”,但你如果慢慢靠近,会发现那背后...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那天他突然问我一句,“你说人和人之间,能不能真的理解彼此?”他没看我,只是低着头,说话的时候声音有点低,像是在说一件很久之前的事。我没急着回答。我其实也不知道。但我脑子里浮现的是前几天他回我微信时那个“我先缓缓”的表情,是他发给我的一张模糊的公园照片,说“最近只想晒太阳,别的都不想动”,是他曾经讲过的那件小事,说小时候有次在作文里写“我想养一只狗”,结果被老...

世界上最伟大的帮助是,照见真实的你

他在讲一个关于人生方向的故事,讲着讲着突然停了,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只是很怕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那一刻,没人说话。空气安静得像漏水的水龙头刚被关紧。你有没有发现,真正让你记住的内容,从来不是信息密度高、知识点全、逻辑自洽那种,而是能让你在一句话、一段沉默、一个眼神里,看见那个一直躲着不肯出声的自己。未来最值钱的,不是会讲道理的人,是那个能帮...

内容是现代文明病的解药

他看了一千篇文章,却还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你也是吧?滑动、点击、收藏、转发,日复一日,积累了一整个知识星系,却还是在某个深夜,被一行简单的话击中,“你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信息是够了,逻辑也不缺,步骤清晰、案例详实、还有高赞评论附带解释,但它没救到你。因为你不是想“知道”,你是想“好起来”。这之间差了一个维度,不是认知的问题,是生存状态的问题。信息...

努力就会成功是错的,你被骗了很久

努力就会成功,这话说出来就像嚼了一整块无糖口香糖,嚼得久了,嘴巴发酸,心里发苦。你又不能说它完全错,毕竟世上还是有靠努力翻盘的例子,但你也知道——这句话只成立在一堆前提都刚好成立的时候。而那一堆前提,很多人从没搞清楚过。有一次朋友在夜里发消息问我,他做内容号已经坚持八个月了,几乎天天更新,阅读量还在五十以内,“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我打了一行字又删了,最后只回...

我不是那个起念头的人,那谁在起念?

我并不是那个起念的人。你也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活在一个错觉里。我们以为某个念头是“我想出来的”,以为内心突然闪过的那个声音,就是“我在想”。但你只要停下来,看它是怎么来的,就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你召唤出来的。你甚至连“它什么时候来的”都不知道。就像地上冒出的水泡,咕一声升起,它已经在那了,你才看到。不是你决定现在想这个,而是它自己蹦出来,然后你才开始反应。然后你...

科学证明:那个念头真的不是你

你以为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是“先想清楚”,再“去做”的。但真实发生的顺序可能正好相反。你的大脑早就决定好了,而你这个“意识上的你”,不过是几百毫秒之后才“意识到”这件事已经决定了。这种现象,科学界叫它“意识滞后效应”。听起来像是某种奇怪的学术术语,其实它每天都在你我身上发生。你只是一直没有发现而已。我们一点点来看清楚它的机制。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决定起身去...

拆开那颗自动自发攀比的心

问:用以下这个结构《标签松动计划:自我认领的9个剖解维度》拆一下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我想成为胖东来的于东来那样的人,但我却不是,内心失落,内心向外攀缘比较,我是个喜欢自我攀比的人。1. 标签的功能维度:我为什么需要它?你可以从每一个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出发,去拆它的“用途”。这个标签对我有什么好处?以此来确认我的存在位置,甚至是存在价值。它帮我挡掉了什么?不被允...

标签松动计划:我是个基层员工

问:用以下这个结构《标签松动计划:自我认领的9个剖解维度》拆一下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我是个基层员工。1. 标签的功能维度:我为什么需要它?你可以从每一个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出发,去拆它的“用途”。这个标签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会认为它是个事实。避免被很多人注意到,我能安静的一个人呆着,你们别都找我,我就负责好我的事儿就好了,我不用为公司的成败负责,我需要经手的事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