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要用心来听。乾卦开篇,四个字:元亨,利贞。看似古远,实则亲切。因为,只要一个人还想活得挺立、想在天地间走出自己的路,这四个字,就像老朋友一样,在心头时时敲打。先从第一个字说起。元。开端,大始。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讲过,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起点,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元,便是这个“有”,是第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一瞬间。不是虚浮的起势...
《矛盾论》的前十六篇,我们拆了结构、讲了历史、穿透了系统。到了最后一篇,我们把矛头收回来,指向那个最复杂、也最沉默的矛盾:你自己。不是你与父母的矛盾,不是你与体制、职场、社会的矛盾,而是你与你自己之间,持续、反复、说不清也断不掉的内在拉扯。这是毛泽东没有直接谈,却已经深藏于“矛盾的普遍性”和“内因决定事物变化”的命题中的深层地带。每一个活着的人,几乎每天都要...
在所有有关“矛盾”的讨论中,最容易被误解的一个词,是“统一”。很多人听到统一,第一反应是“问题解决了”“冲突不见了”“终于回到了一个和谐的整合状态”。于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将统一视为一种“完结”“归一”“张力被消除”的静止状态。但《矛盾论》给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毛泽东说:“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统一”,而在于“统一是运动的...
《矛盾论》的底色是动态的,是流动的,是承认万事万物都在张力中生长、裂解、再组合的哲学。但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问出那个终极问题时,它会刺得很深:如果某个事物没有任何矛盾,它还存在吗?毛泽东的回答是明确的: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这句话把我们直接引向一个极端的哲学假设——如果一个系统真的达到了“无矛盾状态”,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很多人会直觉联...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一个极其关键的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如果放在经验层面去理解,很容易沦为一句“废话”。但一旦你从存在论的维度去审视,它将带来一整套彻底颠覆我们对世界、对自我、对命运的看法——人之所以会变化,是因为人就是一组永不停息的矛盾集合体,变化不是偏离常态,而是存在的本质状态。这与佛教中的“无常”观有着惊人的内在共振。佛教...
当我们谈“阶层固化”,很容易将其归结为资源分布不均:好的学校进不去、好工作没人脉、资产增长跑不过通胀。于是你看见的是“别人有,我没有”,看见的是“起点不同,努力无用”,看见的是一个静止的阶层屏障。但如果你读懂《矛盾论》,你会明白,阶层问题从来不是表面的资源差异,而是一个深度结构性矛盾的系统体现。它不是谁多谁少的问题,而是结构如何决定谁有资格进入资源分配机制,...
每一个经历创业失败的人,最初都会把原因归结为“时机不对”“政策变了”“客户难搞”“融资太难”。这些因素当然都存在,但如果你仔细去看所有失败案例,会发现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同一个被忽略的核心矛盾:自我与现实的结构错位。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任何结果,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产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在创业这件事上,如果你只看到外因,就会永远错失那个...
如果你曾认真观察过今天的城市家庭,尤其是中产阶层中的父母,最显性的情绪是什么?不是愤怒,也不是厌倦,而是一种深度、持续的焦虑。这种焦虑几乎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从幼儿园的择校、兴趣班、到小学的作业、分班、升学,每一步都像一场战争。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其实更深层是整个家庭系统内部矛盾张力的外化。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教育焦虑并不是个体的“情绪问题”,而是一种系统...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反复强调“对立统一”这个核心原理。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对“矛盾”的理解,往往陷于某种二元框架:要么你是非我即敌,要么你是合而为一的理想状态。于是我们常常陷入两个错觉:一个叫“必须统一才是好的”,一个叫“对立就意味着破裂”。而《矛盾论》要告诉我们的,是另一个更深的辩证视角:矛盾的本质不是选择一边,而是动态地在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之间循环运动...
如果你认真读《矛盾论》,会注意到毛泽东反复强调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仅可以转化,而且次要矛盾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成为系统崩溃的关键引爆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打破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我们总以为只要把主要矛盾搞定了,系统就安全了,次要问题可以暂时忽略。但历史与现实都一次次证明——次要矛盾之所以危险,不在于它强,而在于它“容易被忽略”“不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