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重读《邓选》
2025-09-12

那天北京的风格外干燥,街边的梧桐树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一个朋友在饭桌上突然冒出一句:“最近总觉得脚下没什么把握,工作不稳,投资也没底,日子像踩在一块块松动的石头上。”说完他抿了一口茶,茶水烫得直眯眼,却仍不忘叹了口气。那一瞬间,我想起了《邓小平文选》里的一句话:“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姿态——在不确定中,不必先把嘴抡圆,而是先把事做起来。

这样的片段,在今天的生活里并不少见。有人在地铁口失神站了很久,不知道该跳槽还是该硬撑;有人盯着余额宝的数字发呆,心里琢磨要不要加点仓;有人凌晨一点还对着PPT一边改一边想:到底有没有未来。表面是琐碎的焦虑,背后却是一个共通的矛盾:当环境摇摆,个人该如何走稳自己的路?

邓小平的回答,一直简单而锋利。他讲“实事求是”,不是一句文风上的谨慎,而是提醒人们,不要迷信纸面上的答案,要盯着现实里的逻辑去走。他讲“解放思想”,不是煽情,而是让人敢于脱掉老框架,哪怕试错。最重要的是,他始终盯着一点:发展生产力。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只有让社会变得更有创造力、更富足,才谈得上真正的社会主义。

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GDP只有3679亿元,人均不到400元,几乎是世界的边缘。但四年之后,中国人均GDP翻了一倍以上。背后的逻辑,不是奇迹,而是敢于把“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落到实处。别先吵理论,先把老鼠抓住。

这种态度,和今天的职场与生活并无二致。你可以先把小目标拿下,比如写一份方案,完成一次复盘,再去看更大的全局。朋友说他想转行,但不知道行不行。我劝他不必先想三年后是不是能做到行业Top,只需要先花七天,找三个人聊清楚他们日常的工作,再花一周做一次小项目试跑。结果他发现,自己原来想象的难度和真实差了十万八千里,于是调整方向,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就是一个可复制的小实验。与其等一切都确定,不如先让自己在可控的范围里撞一撞墙。撞过之后,你才知道什么是真墙,什么只是影子。邓小平在1978年的讲话里就说过:“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是否能理论联系实际。”

但不是所有实验都能一帆风顺。另一个朋友想在副业里开个播客,他兴冲冲买了设备,录了三期,结果发现听众寥寥。他一度想放弃。我让他先做一个返工:去查一查Apple Podcasts的热门榜单,挑十个相似领域的节目,每个听三集,总结出他们的开场方式、选题逻辑、互动节奏。再用这些数据去比对自己的内容。三周后,他发现问题在于:自己光顾着表达,没留出和听众互动的空间。小小调整之后,收听量逐渐起来了。失败不可怕,返工才是关键。

外部的证据也在提醒我们。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中国从1978年到1992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2%,几乎是当时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一篇公开演讲中提到,这背后不是宏观政策的单一奇效,而是一系列“小步快跑、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叠加。换句话说,不是一次豪赌,而是连续不断的小实验,把错误挡在局部,把正确放大到全局。

这套逻辑里还有另一层:责任与背书。邓小平在1980年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时,说自己一生犯了不少错误,但“问心无愧”。那并非自我开脱,而是承认领导的责任本质在于承当。因为没有谁能保证全对,真正的价值在于,当试验错了,他愿意站出来说,是我决定的,也是我来修正。今天无论是公司里的项目,还是个人的选择,这一点同样重要。你不能把风险推给环境,也不能全都丢给工具。能靠信息差,就让机器帮你抓;需要价值取舍,就得由人来定。

在这一点上,我记得邓小平说过一句极朴素的话:“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这不是反对表达,而是提醒我们,空话不能救人,实事才能落地。

想想看,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时候是空话在拖延?在会议里,有人总喜欢预判对手的意图,却迟迟不肯落笔;在家庭里,有人说要改变现状,却总是停在口头承诺。反观那些真正走出来的人,往往只是把第一步先踏出去。就像深圳在八十年代还是一片荒地,邓小平说“杀出一条血路”,没人能保证一定行,但他们试了,结果就成了。

这种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乐观的务实。乐观不是盲目,而是即便知道困难,也相信可以通过行动解决。务实不是保守,而是敢于挑最关键的一步去走。

朋友后来问我,重读《邓小平文选》,到底能给我们什么?我说,也许不是一套万能的答案,而是一种姿态。遇到不确定时,不要先被恐惧裹挟,也不要指望别人给出结论。把思路放开,把第一步走下去,再用实践来校正。正如邓小平在1984年那句广为流传的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不仅是对国家的警醒,也是对个人的提醒——光靠忍耐和自我安慰,没有意义。要通过实际行动,把生活变得更好。

想起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那段插曲,当有人喊着要摸“发财树”时,邓小平说:“让全国人民都发财。”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对后来者的寄语。对普通人而言,这也许就是最朴素的一句:别只想着树,而是要真把手伸出去,把财富和未来变成可能。

在今天的不确定中,重读《邓选》不是回望历史,而是找到一种应对方法。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保持乐观的务实,这些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落地的行动指南。我们可以用在职业选择上,用在生活实验里,也用在心态的调整中。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