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路过一个小区,看到一个父亲牵着孩子的手在楼下溜达。孩子兴奋地讲着学校的趣事,父亲却时不时掏出手机看消息,嗯嗯啊啊回应几句。孩子眼里的光逐渐暗了下去,最后低声说了一句:“算了,爸爸你忙吧。”那一瞬间,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双减落地以后,孩子们多了时间,可父母们,真的准备好和他们在一起了吗?过去很多家庭把教育寄托在补习班、兴趣班上,以为花钱就能买到成长...
清晨的火车站,风刮得很冷。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棉袄的女孩,背着破旧的双肩包,紧紧攥着手里的录取通知书。她来自山里的小镇,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另一边,同样年纪的女孩,提着名牌行李箱,身边跟着父亲的司机,熟练地把票交给检票员。两个人,一个忐忑不安,一个笃定从容。她们站在同一月台上,却像是来自两个世界。有人说,这就是教育的差距。可我想,这不只是知识的差距,更是一个人...
那天深夜,我刷到一个短视频。标题是《小镇孩子vs海淀孩子》。画面里,两位同龄的女孩在回忆成长经历。一个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好,是因为家里随手翻到的书就是《论语》《莎士比亚全集》。另一个说,她作文一直差,因为家里唯一的读物是邻居丢掉的旧杂志。那一瞬间,我屏幕前愣了好久。我们都明白,孩子的起点不同,跑道的宽度也不一样,可这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否真的决定了他们一生?...
十年前的九月,我还在工位上熬夜改着方案。办公室的灯泡闪了几下,像提醒我:你以为努力就是一切,其实不是。那一刻我没懂,直到十年后的今天,回头看才发现,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学校从来不教。先从一个细节说起。那时项目组给了我一堆资料,要我通宵整理。我按部就班,一字一句抠出来。隔壁同事却跑去找客户喝咖啡,回来时拿到了一份内部简报,直接省掉一半的工作量。我心里不服,觉...
他在凌晨写下那封遗书,语气平静,却带着彻骨的绝望。几个小时后,消息传来:刘学州走了,年仅十五岁。有人说是吞药,有人说是抑郁,但事实是,他再也不会醒来。一个孩子,在本该迎接青春的年纪,选择了终点。为什么?这是每个人都无法绕开的追问。那几天,微博里滚动着他的文字,七千字的长文,把短短的人生撕开给世界看。他说过被遗弃,被买卖,被找回,又被亲生父母拉黑。他说过孤独和...
清晨的电影院,人不多,空气里还残留着爆米花的甜香。银幕渐暗,灯光亮起,一个小男孩慢慢转头看向妈妈,眼睛红着,却很坚定地说了一句:“原来大人的世界,这么不容易啊。” 妈妈愣了一下,心口仿佛被什么敲了一下。这是《奇迹·笨小孩》留给他们的余波。这部电影没有超级英雄,没有天降好运,有的只是普通人想活下去、想守住亲人时的拼命和挣扎。景浩这个角色,既不完美,也不耀眼。他...
今年春节,我回了老家。年夜饭桌上,大家热热闹闹,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我爸剥个虾,手指有点抖;我妈去厨房端汤,走到一半停下来喘口气。灯光很亮,可他们眼神里的光似乎淡了一点。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父母已经慢慢老了。那种感觉像是一阵凉风,吹进热闹的屋子,让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我们常常说要孝顺,但具体要怎么做?除了打电话、发红包、催婚生娃,我们还能做点什么真正有用的...
旧金山的一个普通午后,阳光斜斜落在街角咖啡馆的玻璃窗上。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名叫Yolanda的女士。她轻声笑着说起自己眼里的谷燕,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谷爱凌的故事并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长年累月的积淀。人们看到的是一个18岁就站上冬奥舞台、身价过亿的天才少女,但很少有人去追问,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答案往往出现在细枝末节处,而真正的秘密,藏在妈妈的教育...
深冬的一个晚上,我在街角的小饭馆吃饭。电视里正放着《人世间》,荧幕上的周家母亲瘫痪在床,几个儿女各自有各自的难处,只有周秉昆守在她身边,一口一口喂粥。隔壁桌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看着,突然叹气:“愚笨的孩子真的是来报恩的啊。”她那句叹息让我愣住了。因为这话,说得既残酷又温柔。残酷的是,聪明的孩子注定远走高飞;温柔的是,笨一点的孩子,往往留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那一...
傍晚的茶馆里,电视正直播冬奥会的重播,几个中年男人边喝茶边议论。一个人指着屏幕里的谷爱凌,说:“你看人家,才十八岁,跳得这么轻松,还能赢得那么漂亮。”另一个人摇头叹息:“羽生结弦可惜了啊,拼了命练的动作,结果摔倒了,真是失败。”我在一旁听着,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真的是失败吗?或者说,输和赢,真的只有一个标准吗?这场关于“赢”的欢呼和“输”的叹息,也许正好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