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才真正明白: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学校从来都不教
2025-09-17
十年前的九月,我还在工位上熬夜改着方案。办公室的灯泡闪了几下,像提醒我:你以为努力就是一切,其实不是。那一刻我没懂,直到十年后的今天,回头看才发现,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学校从来不教。
先从一个细节说起。那时项目组给了我一堆资料,要我通宵整理。我按部就班,一字一句抠出来。隔壁同事却跑去找客户喝咖啡,回来时拿到了一份内部简报,直接省掉一半的工作量。我心里不服,觉得他不够“努力”。可事实是,他靠的是对资源的认知,而我只是死磕工具。那一夜,我第一次嗅到“努力也可能是弯路”的味道。
公开资料显示,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里曾说过,企业的一切环节都在为创造价值服务。可放在个人身上,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提醒:你要把自己变成有稀缺价值的环节,而不是任人替换的零件。学校里没人会告诉你这一点,他们教你是怎么把试卷做满分,却不会教你怎么在生活里制造稀缺。
很多人以为掌握了英语、会用财务报表,就是有了核心竞争力。可马斯克早在十年前就说过,语言终将被技术替代。这个观点或许激进,但它点出了一层真相:工具只是表面,底层逻辑和金钱的运转法则才是核心。换句话说,会背单词不会让你走得更远,知道如何让资源流动,才可能逆天改命。
我试过一个小实验:把原本花在背单词的一个小时,拿去写一篇英文邮件,发给一个陌生的外国投资人。结果当然不完美,对方只回了一句“Your English is cute”。但就是那句“cute”,让我意识到自己开始在真实世界里制造反馈了。这比任何一次默写单词都更有意义。失败过一次,下次就会写得更好。
学校也不会教你什么叫“飞轮效应”。吉姆·柯林斯的比喻我一直记得:一个26吨的铁轮,你不停推,它几乎纹丝不动。但当你坚持到第一百圈、第二百圈,它就会自己带着惯性转起来。工作也是这样。你一边埋头赚钱,一边偷偷打磨自己的个人IP。三年,五年,十年后,你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是那个随时可被替代的打工人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同事请教我职业规划。我没给他课程表式的答案,只让他每天在朋友圈写一段行业观察。一个月后,他说没人看。三个月后,有同行转发。半年后,有小公司找他咨询。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最终成了他的飞轮起点。这才是比死读书更重要的积累方式。
可要注意,飞轮并非一推就动。中间一定会有返工。我自己在律所时,刚开始写行业评论,文章常被合伙人挑得体无完肤,甚至被丢进废纸篓。那时候很想放弃,觉得自己不适合。但正是那几次返工,让我学会了如何从零散信息里抓到重点。后来再写商业计划,才真正有了条理。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飞轮上必须的摩擦。
除了工作,学校更没教过的,是如何面对关系。查理·芒格说过,人生最重要的投资不是股票,而是婚姻。我见过太多年轻同事,急于在三十岁前结婚,结果婚姻成了能量黑洞。相比之下,那些认真对待恋爱,多谈几次,多观察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人,反而在婚姻里获得了推动力。
一位朋友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三十岁前谈过五段恋爱,每段都以失败告终。旁人笑他不靠谱,他却说:“我只是想知道自己能量在哪里会被补充,在哪里会被消耗。”三十五岁那年,他终于遇到现在的伴侣。两个人的生活不见得轰轰烈烈,但他做的每个重大决定,都能得到另一半的理解和支持。外人只看到了他事业顺利,我却知道,那背后是婚姻在托举。
这些东西学校不会讲。学校只会教你怎么答题,却不会教你如何提问;只会教你怎么按规矩走,却不会提醒你偶尔要折腾;只会给你标准答案,却不告诉你,人生大部分时候根本没有答案。
所以,毕业十年后,我才慢慢明白,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是以下这些:学会把工具当工具,而不是当信仰;学会把行动当起点,而不是等待完美时机;学会积累飞轮,而不是满足于眼前工资;学会认真恋爱,而不是随便结婚。
遗憾的是,我也走过很多弯路,才换来今天的这些感悟。就像有人说的:教育最大的空白,不在教室里,而在生活里。而生活这门课,永远没有毕业证。
如果你正年轻,或许还没看清这些,那就先做一个小动作:今天去尝试一次不完美的行动,哪怕只是给陌生人发一封不够流利的邮件。或者写下一段自己真实的困惑,发到公开平台。哪怕被笑,也算是让飞轮动了一下。你会发现,比起拼命背书,勇敢迈出一步,才是真正的成长起点。
最后,借用一句古话: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我们需要留出空白,好让经验一点点填进来。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