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长征时的毛泽东,从不谈逆境 l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是在逆境之中锤炼起来的
2025-09-06

主题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在逆境中炼成的

核心矛盾
人人都害怕逆境,可偏偏逆境是打磨能力、检验组织、成就个人的必经之路。害怕它,就会被淘汰;拥抱它,才能涅槃。

正文

一 战场给我们的启示
夜风呼啸着吹过营地,火光一闪一闪的,士兵们脸上的神情是紧绷的。有人低声抱怨:“打仗到底图什么呢?”答案藏在战场上。军队里没有借口,只有完成任务。哪怕眼前就是死亡,也必须向前。普鲁士名将克劳塞维茨写过,战略的核心是让局部胜利服务于全局胜利。现实也是这样啊,很多企业赢了一场仗,却输掉了长远发展。短期绩效亮眼,可组织能力空心化,一阵风就能吹倒。毛泽东说过,“支部建在连上”。这句话的背后,就是组织力决定生死。一个人拼一时,靠的是爆发;一个团队能赢长久,靠的却是组织力和执行力。说白了,再耀眼的个人英雄,也敌不过一支有制度、有信仰、有执行的队伍。遇到逆境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你靠的是什么?是个人的冲劲,还是组织的根基?

二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那是六十年代的场景,面对苏联的巨大压力,毛泽东说:“打仗很简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句话,直击要害。商场如战场,最怕的就是被对手牵着鼻子走。eBay当年财大气粗,签下所有门户广告封锁淘宝。看起来淘宝必败无疑。结果呢,马云打了一张“免费”的牌,把对方引到不擅长的赛道。eBay的资本优势瞬间失效,淘宝反而成长起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强调,竞争要找到差异化,而不是硬碰硬。避实击虚,本就是战争的智慧。设身处地去体会,你在职场上是不是常常陷入跟别人比拼加班时长、比拼人脉关系?可这恰恰是对手的强项。换个角度去感受,也许你能走另一条路,把别人拖到你熟悉的地形。别死磕,聪明地换赛道,往往就是逆境里的突破口。

三 逆境是最好的试金石
把时间拉回到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踏上两万五千里的征途。那是怎样的画面呢?饥饿、寒冷、伤病,队伍只剩下一副骨架子。可偏偏就是这样的逆境,让毛泽东重新回到核心。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观察到,真正的变革不是突发的,而是长期结构积累的结果。长征,就是共产党最重要的积累。走过雪山草地,战士们心里生出了一种感觉:这样的困境都能挺过去,还有什么过不去的?这就是逆境的价值。它逼你升级优势,逼你认清谁是真正的骨干。尼采说过,“凡是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逆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火炉。进去是煎熬,出来就是钢铁。遇到困境时,不要急着喊完蛋了,不妨想想,这是不是天在帮你练筋骨呢?

四 领导者的火焰
六盘山的风刮得凛冽,红军人数锐减到八千不到。那一刻,是无数人心里最灰暗的时刻。可毛泽东写下诗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没有沮丧,反而是昂扬。蒙哥马利说过,领导者即便心里没底,也必须把信心传递给队伍。因为逆境最缺的,是力量感。而信念,本身就是力量的倍增器。朱德在土城战役失利时,主动要求去前线。他说,指挥员的决心,就是稳定军心的力量。果然,他一到,士气稳了。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逆境中最关键的不是环境,而是领头人。企业里也是如此。管理者一旦慌乱,整个团队都会散掉。说白了,领导者得先点燃自己心里的火,才能照亮别人。哪怕外头风雨交加,心里的灯也不能灭啊。

五 打自己的仗
曾国藩挑兵时,宁可选质朴的山农,也不要油滑的城里人。为什么?因为他要打造的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到今天,职场里依旧是这个逻辑。很多年轻人困惑:我该往哪走?孙子兵法早有提醒:攻城、伐兵、伐交、伐谋。刚入场时,大家都像攻城,乱撞乱试,满头包。慢慢学会伐兵,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再往上,是伐交,靠人脉和资源整合。最高层次,是伐谋,有战略格局和远见。布迪厄提出,圈层和资源,比个人意志更能影响上限。换句话说,别总想模仿别人打的仗。你要打你自己的仗。问问自己,什么是你真正在乎的?什么是你擅长的?找到那个点,把它打穿。别人的仗再精彩,终归不是你的胜利。

六 管理的真相
曾国藩说过,“下士重爵禄,中士重礼貌,上士重意气。”这句话放到今天依旧好用。普通人看重工资,中等人看重尊重,一流人才看重使命。一个组织能不能走远,就看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红军为什么能扛住长征?因为那不是一群临时拼凑的人,而是一支有理念的队伍。福柯提醒我们,权力无处不在,它通过无形规则塑造人。组织也是这样,制度、利益、文化、人心,都是看不见的绳索,拧在一起才牢靠。可偏偏很多管理者只盯着绩效。绩效重要吗?重要。但更要紧的是价值观落地。否则,人心散了,队伍也就散了。作为管理者,不要急着管控,而要学会激发。让团队打自己愿意打的仗,让年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会发现,他们的回报,常常超出想象。

结尾
逆境,就像大浪淘沙。有人被淘汰,有人浴火重生。说白了,它不是惩罚,而是筛子,把不够坚韧的筛掉,把真正有底气的留下。这个时代,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与其抱怨,不如回到那些确定的:战略、组织、信念、价值。把它们打牢,风雨再大也不怕。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国富论》/亚当·斯密
《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论语》/孔子
《孙子兵法》/孙武
《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