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毛选》的人有多通透(全文高能)
2025-09-17
凌晨四点,长沙的街头还带着雨后潮湿的味道。一家小店的灯却亮着,老板娘蹲在门口,用旧报纸包着一摞摞书。她的儿子要去外地打工,临走时只挑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她有点奇怪,问:“这书你看得懂吗?”儿子笑了笑,说:“不全懂,但它能让我想得更清楚。”火车开动那一刻,他把书摊开在膝盖上,嘴里念叨的不是“怎么发财”,而是“敌人是谁,朋友是谁”。
这就是《毛选》的特别之处。很多人第一次翻开,会觉得文字古老、语气生硬,可一旦细读下去,你会发现它像一把刀,直接切开事物的表皮,逼你面对最锋利的本质。毛泽东在1925年的文章里写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话看似只讲政治,其实是任何人生选择的底层逻辑。企业家周鸿祎就借用过这句话,改成:“谁是我们的用户?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换句话说,认清对象,就是认清生死线。
很多人觉得读《毛选》的人为什么总能一针见血?答案不在于他们背了多少名句,而在于他们学会了一个习惯:遇到问题,不先问“怎么做”,而是先问“本质是什么”。毛泽东说过:“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意思就是,你不去调查,只是瞎想,得出的方案一定是错的。现代企业管理里常说“用户调研”,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如果美国全面封锁华为怎么办?他淡淡一句:“东方不亮还有西方亮。”看似即兴,其实背后是对全局的把握——局部失利,不等于全盘皆输。
这种思维方式,和普通人最大的不一样就在于,他们不会被眼前现象迷惑。《矛盾论》里讲得很透:“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但毛泽东更强调,不是看见矛盾就去乱解决,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很多年轻人换工作,看似在追求更高薪,其实是把钱当成了“主要矛盾”。可如果深想,你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成长空间不足,或者人际环境压抑。钱是表象,发展才是本质。把矛盾看错了,你越换越累,问题却始终在。
我曾见过一个朋友,创业三次失败。他一开始总想“速胜”,幻想半年就能盈利。但毛泽东早就提醒过:“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第三次他吸取教训,先从用户调研入手,忍住不急着推产品。结果一年后,他终于稳定下来。他笑说:“我才明白什么叫战略持久战。”这不是书本里的空话,而是跌倒无数次后才悟出的生存之道。
那为什么读过《毛选》的人,眼睛像是自带透视?因为它把复杂的世界变成了几个可以落地的动作。比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不仅是军事策略,其实也能放进人生里。面对强势的上司,你盲目硬顶必然吃亏,但学会“敌驻我扰”,在细节里给对方添一点变数,你反而能掌握主动权。毛泽东说“矫枉必须过正”,意思是老毛病想纠正,就不能小修小补。一个人若总熬夜,不可能靠少看一次短视频来解决,必须一次性制定铁律,比如固定时间断网,这才真能改变。
说到这里,我想安排一个小实验。今天晚上,你可以试着把微信消息全部静音半小时,不解释,不回应,只观察自己焦虑到什么程度。这半小时,就是你和“主要矛盾”的直接对话。如果你忍不住去点开,那说明你的矛盾根本不是“没时间”,而是“心里被占领”。毛泽东在《实践论》里写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这个小实验就是你亲口尝一口梨,而不是站在旁边空想。
当然,实验不可能次次成功。我自己也试过每天固定早起写作,坚持五天就崩盘。那天熬夜追剧,第二天彻底起不来。我很沮丧,但想到《反对本本主义》里的话:“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这是一定不能成功的。”于是我重新做调查,发现自己熬夜不是因为不自律,而是因为白天缺少放松窗口,晚上只能用剧来泄压。解决方法不是硬起床,而是白天插入小休息。调整之后,我慢慢稳定下来。失败返工,其实就是另一种调查。
读《毛选》的人还会学到一点:不替别人解释,只替自己背书。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他不喊空口号,总会给出“桥和船”。同样,你要换工作,家人可能反对,你不用和他们争吵,只要你能拿出“桥和船”——比如清晰的过渡计划,半年内的现金流安排,这就是你最好的解释。别人理解与否不重要,你能否为自己承担,才是关键。
从另一个角度,《毛选》还教会人看全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说:“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多少人因为局部得失而焦虑?比如股市跌了一周,就觉得世界要崩塌。但放到十年线去看,那些波动根本算不了什么。读过《毛选》的人习惯把局部放进整体,他们不会被一时的起伏牵着走。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的调查中显示,四成职场人长期处于“后悔”状态。后悔的核心,不是因为选错,而是因为没看全局。你觉得辞职去追梦会后悔,但其实留下来,你同样会在深夜想“要是当时试了呢”。真正的解药,不是找完美选择,而是承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任何选择都带遗憾。但只要你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为之背书,那就是“求仁得仁”。
所以,说到底,《毛选》带来的通透感,不在于它让人记住多少口号,而在于它逼你在复杂的表象里,用调查、用分析、用战略眼光去找到那个关键矛盾,再一步步拆开。正因如此,那些读过《毛选》的企业家、学者,才显得格外冷静。他们不急着回答,而是先看清问题。他们不轻易承诺,而是准备好桥和船。他们不怕失败,因为知道返工本身就是调查。
有人说,《毛选》像是一种“屠龙术”。其实更像一盏灯,照见复杂局势里的那条小径。它告诉我们:不要被现象迷惑,不要被假象绑架。要敢于调查,要敢于承认矛盾,要敢于舍弃小仁政而守住大仁政。哪怕前路崎岖,你依然能找到方向。
愿我们读它,不是为了装饰书架,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想起一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不仅是战争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