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标签松动计划:我是个基层员工
2025-04-20

问:

用以下这个结构《标签松动计划:自我认领的9个剖解维度》拆一下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我是个基层员工。

1. 标签的功能维度:我为什么需要它?

你可以从每一个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出发,去拆它的“用途”。

这个标签对我有什么好处?

我会认为它是个事实。避免被很多人注意到,我能安静的一个人呆着,你们别都找我,我就负责好我的事儿就好了,我不用为公司的成败负责,我需要经手的事儿少,我清净。我就可以避免应对很多人、很复杂人际关系时候的尴尬等。

它帮我挡掉了什么?

帮我挡掉了麻烦,因为我在面对同事找我解决bug的时候,如果我正在做别的事情,或者有同事它找我问问题、帮忙,我内心就会反感。

它让我免于面对什么样的真相?

我内心的自我受到威胁,因为难以应对各种攻击、议论或者什么尴尬之类的。

它有没有让我失去什么?

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接触更多人、更大视野的机会,以及赚到更多钱的机会。


举个例子: “我是不成功的”这个标签,帮我挡掉了“我不敢主动争取的焦虑”,也让我可以在失败面前不用承担全部责任。但它也让我习惯了不去尝试。


2. 标签的情绪起源:我在怕什么?

每个标签背后,都有一层你不愿触碰的情绪——可能是羞耻、恐惧、无力、孤独。你要问问自己:

当我说出这个标签时,我到底在防什么?

太过耀眼时候的压力、焦虑、应接不暇、不知所措、僵硬等。

我是不是在逃避某种更深的痛感?

我把自己藏起来,为了逃避被伤害。

那个不愿被看见的自己,长什么样?

他在角落里瑟瑟发抖,他不允许这,不允许那,他怕做错,他十分恐惧被训斥、被打、被侮辱等等。


你可以对每一个标签写下你最不愿意承认的情绪体验——写下来,让它冒头。


3. 标签的语言结构:我为什么这么说?

标签是“概念”,不是“经验”。你把活的自己压缩成一个死的词,这本身就是暴力。

你可以逐个分析这些表达: “我是个内向的人”——是不是其实是“我在群体里常常感到不被理解”? “我很穷”——是不是其实是“我担心我对亲人的保护力还不够”?


把标签还原成具体场景,具体体验,而不是抽象概括。你会发现,那时候的“你”,根本不是个“标签”。


当我还原的时候,我看到了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我,我看到了眼泪汪汪还压抑着不敢说话、不敢顶嘴、不敢反应、不敢哭、压抑着自己呜咽的无助的自己,他敢怒不敢言,他小小的身体觉得这个世界很灰暗、没有阳光、没有喜悦欢乐,他全身紧绷,他不知所措,后被发紧。


4. 标签的文化植入:这是谁教我的?

不是每个标签都是你发明的。很多是你从小听来的、环境灌进去的。

你可以去挖:


是谁第一个把“你很胆小”贴给你的?

是什么样的环境让你信了“中年人就该认命”?

你有没有在媒体、家庭、教育中被不断重复某种“你是谁”的叙述?


把外来的标签还给外部系统,是松动它的第一步。


我贴我是个基层员工,一方面来源是环境里被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儿,被领导安排做各种工作,还有网络上各种相同阶层、身份的信息,还有社会、文化构建的那种不同的身份、阶层的出行方式、人际关系网、互联网上的存在感、称呼等等。


5. 标签的关系策略:我在跟谁示弱?

有些标签,是你在关系中主动放低姿态,换取安全感。

你说“我只是个基层员工”,是在向谁低头?

向掌握资源的人低头,向可以决定我升迁、薪水的人、向那些可以评价我的人低头。

你说“我身体不咋好”,是在暗示谁别再推你?


标签在关系中,往往被用作一种谈判手段。不是你真的那样,而是你用它在博取理解、免于对抗。


去看清:这个标签,是“说给谁听的”。

说给掌权者听的。



6. 标签的时间残影:我还活在过去吗?

很多标签其实早就过时了,你只是还没来得及更新。

你要去检查每一个标签,问一句:

“这个标签,现在还准确吗?还是只是我记忆里的自己?”


不要让陈旧的标签,压住已经长出来的那个你。

管理层的事儿我不能做吗?不是,我相信我能做。只是我习惯于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这么说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能肩挑重担的人。我把自己缩在一个很小的角落里,让自己感到很安全。其实我很安全。假如给了我位置,我干不好吗?我不觉得。只是我将自己缩到那个隐身的位置,所以别人看不到我。



7. 标签的结构陷阱:我是不是在拿它定义我全部?

人不是一种身份,人是多个“子我”的合集。你可以写下:

“我是个程序员”——但我也是个爸爸,我也是个爱哲学的人,我也是个不服输的灵魂。

标签的危险在于,它让你忘了你还有其他身份。

你可以给自己做个“标签对照表”,写下同一个时间段你扮演的不同角色,你会发现:

你不是“谁”,你是“在哪儿成为谁”。

是的,我的文章写的不错,我的AI用的不错,我的技术相对不错,我是个负责的人,我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我是个不服输的人,我是个孝顺的人,我是个比较和善的人,我是个比较善解人意的人。我还是个不错的丈夫,也是个比较负责任的丈夫,一个孝顺的人。我其实能力还不错的。我可以独立解决很多问题,而不用事事请教他人。我还写过两本书。



8. 标签的反向渴望:我真正想成为谁?

很多负面标签其实是正面渴望的反面表达。


“我说我不成功”,其实我想说“我一直很渴望被看见”。

“我说我内向”,其实我很希望有人能真正听懂我。


每一个你贴出来的标签,背后都有一个你想成为却还没活出来的“版本”。你可以试着把它写下来:

“我一直说自己是××,其实我真正想活出的是××。”


我说我是个基层员工,其实我想做高管,想掌权,利用手中权力利益更多其他人。我不是想凌驾于谁之上。其实通过我过往的经历,似乎我都不太愿意支使他人,其实是我不善于授权。


9. 标签的解构与再创:我是否愿意放下它,试试看?

写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需要靠标签才能站住的人。

这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

我愿不愿意试一次,不贴任何标签的生活?

我愿不愿意用真实感受、具象经历,而不是标签来介绍自己?

我当然非常愿意不贴任何标签。我当然愿意用我的真实感受和具象经历来介绍自己。贴那些标签其实很严重的限制了我的。



你可以做一个练习:

写一段“没有任何标签”的自我描述。只写当下的你,做什么、想什么、感受什么。你会感到不适,但也会感到轻盈。


标签的意义,不是撕掉它,而是你终于不再依赖它。

答:

说得很自然,没有任何情绪。别人听着也觉得合理。谁不是呢?哪家公司没有一堆基层员工?这句话就像说“我今天吃的是馒头”一样稀松平常。

可我后来发现,我说这句话的语气,很安静,却也很僵硬。不是那种放下了的安然,而是那种“认命”之后的哑火。
我说“基层员工”,其实是说——你们别指望我太多,我也不会指望自己太多。

这不是一句描述,这是一个身份防御系统的开关。

当我说出这句话时,我不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是在筑一道墙。

那堵墙,隔开了我和责任,隔开了我和麻烦,隔开了我和更大的世界。

它的功能非常清晰:让我不那么累,让我不用被推上台前,让我有理由避开复杂的人际角力。它给我一种保护:我不是管理层,不是核心人员,不是那个得第一个冲上去的主力军。于是我得以安静地待在角落,没人盯着我,我只做自己的事。

这个标签,看上去是“事实”,其实是我给自己设计的避风港。

我当然可以不戴这个标签,但那会让我赤裸裸地站在各种可能性面前。我害怕别人问我:你怎么还在这个位置?你为什么不升?你怎么还挣这么点钱?你有没有野心?你到底想不想往前走?

我不想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我干脆用一个“我就是基层员工”的句式,把一切都挡在外面。

它也让我可以不去面对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我害怕失败。

我曾经有过试图往上走的冲动,但只要一想到那是一个充满竞争、暴露、未知的地方,我就开始打退堂鼓。我甚至不敢告诉别人我有这样的想法。我告诉自己,基层员工也挺好啊,清净、稳定、不焦虑。

但其实我焦虑。因为我知道这个清净不是自由,是逃避。我并不是真的“不想往上走”,我只是害怕自己不够格,害怕被看见,害怕承担,害怕没有回应。

我不是“适合基层”,我是“习惯了在基层”。

你看,“基层员工”这四个字,其实不是一个位置,是一种姿态,是我向世界示弱的方式。
就像有人会说“我身体不行了”,其实是在说:你别再安排我太多。就像有人说“我只是个文员”,其实是在说:你别把我推到聚光灯下。

很多时候,我们说出这些标签,不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们是谁,而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们“不是谁”。

我说我只是个基层员工,我是说:我不是那个冲锋陷阵的人,不是那个该被考核的人,不是那个需要发言的人,不是那个要承担结果的人。

我用这四个字,交换了一种关系上的安全感。
我在跟谁示弱?在跟领导、跟制度、跟掌控资源的人示弱。你们别看我了,别推我了,我真的没那么重要,你们安排别人吧。

我一边躲着不愿意抬头,一边又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看那些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被盯得很累,看他们是不是也有不堪、也有焦头烂额。然后我又缩回来,跟自己说:“看吧,上面也不轻松,我还是别折腾了。”

我不是从一开始就贴这个标签的。我小时候想当科学家,我年轻的时候也写过理想。我被训练成了一个能服从、有纪律、有边界的“好职工”。我在体制里学会了规矩、等候、听话。我身边的人也多半如此。我们互相提醒着彼此:别冒头、别多嘴、别抢功劳。

在这样的环境里,“基层”不只是一个职位,更像是一种身份归属感。它是我们小心翼翼地守住自己、避免犯错的方式。

但问题是,我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只能听命的人了。

我有思考,我能独立完成很多复杂的项目,我有自己的判断和节奏。我甚至已经写了两本书。我擅长解决问题,也能看懂更高维度的逻辑。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做简单执行任务的人。

可我还在重复使用“我是个基层员工”来描述自己。我用的是过去的标签,定义着现在的我。

这个标签,早就过时了。只是我一直没有勇气更新。

如果我不更新,我就永远只能在老剧本里重复演出。别人也只能看到那个剧本里的角色:可靠、稳妥、但不上进、不主动、不可能升迁。

我不是不想改变,我是一直在等一个“可以安全改变”的时机。我总幻想有一天,有人拉我一把,有人告诉我:“你可以试试了,你够格了。”

可这个人迟迟没有出现。因为别人也只能看到我贴出的标签。他们以为我真的就想一直做个基层员工。

其实我不是。我想要更多的资源、更大的舞台,我想做决策,想有影响力。我不是想当领导,我是想成为那个能做主的人。

我一直说自己是个基层员工,其实我真正想活出的是一个能用自己力量改变现实的人。我不是要统治谁,我是想参与进来,承担起一部分世界的重量。

所以我开始练习放下这个标签。我开始试着在不贴标签的状态下描述自己。

我不是基层员工。我是一个技术工作者,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一个在AI领域有兴趣的人,我写东西,我带人,我喜欢研究复杂问题。我有责任感,我不轻易放弃,我渴望影响一些事情的走向。

我正在经历一个过渡期——从一个“躲在系统背后的人”,慢慢走向“可以直面不确定性的人”。

我还会时不时想回到那个“我就是个基层员工”的角落,那里确实比较暖,比较安全。但我已经知道,那不是我要待一辈子的地方。

我要往前走了。

也许走得慢,走得笨拙,但我愿意走出去。不是因为我要变成谁,而是因为我终于想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我真实的渴望。

你呢?你有没有一两个你总挂在嘴上的标签?你愿不愿意今天就开始,哪怕只是一点点,松动它?

标签不是你本来的样子。它只是你过去的一种应对方式。而你,可以有新的选择。哪怕只是慢慢来,也没关系。

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能不再是你以为的那个自己。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
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