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想写一本AI辅助创作领域的布道书,而非口水书
2025-09-10

夜里翻开电脑,手指停在键盘上,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写这本关于AI辅助创作的书,我好像并不是为了赶紧拿到出版合同,也不是为了尽快在书店的货架上看见自己的名字。真正的目的,是要打磨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核心心法。能经得住时间考验,能被更多人理解、借鉴、甚至复用的东西。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哪怕要花上好几年去实践、去修改、去推翻再重建,也并不算亏。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写作,这是一次探路,是一次修行。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被外部节奏牵着走。出版界的风向、市场的热点、朋友们的劝告,似乎都在暗示我:快点出书吧,这样才能在浪潮里抢占先机。但真到深夜,一个人对着空白屏幕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如果只是为了抢快,那这本书与市面上那些速成的讲义又有什么区别?信息可以复制,案例可以堆砌,但心法却不能。心法是要经过痛苦的思考、长期的实践,才能慢慢淬炼出来的。倘若没有这份打磨,它就只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一条能够带人走下去的道。

我想起几年前第一次接触AI写作工具时的情景。那时的我,带着一种新奇的兴奋,像拿到了一把魔法钥匙。输入几个关键词,几秒钟,屏幕上便会蹦出一大段文字。可兴奋过后,留下的却是莫名的空虚。文字有了,可灵魂没有。它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闪着光,却还不成形。于是我开始琢磨,AI到底能帮我到什么程度?我的位置,又该是什么?写久了才发现,AI不是代替,而是镜子。它映照出我的盲点,放大了我的习惯,甚至把我潜意识里的懒惰赤裸裸摊在面前。那种赤裸,有时候刺眼,但正是成长的开端。

有一次,我用AI生成了一篇文章初稿,兴冲冲发给朋友看。他看完只说了一句:“你写的部分我能认出来,AI写的部分我也能认出来。”那一刻,我被击中了。原来,区别如此明显。机器的逻辑紧密,却缺乏呼吸感;我的手写部分或许凌乱,却有温度。两者之间的落差让我清楚,真正的关键不是AI写得多好,而是我能否借它逼近一种更本质的表达。如果把这段路走通,也许我不止能写一本书,还能摸索出一条属于创作者的心法路径。这样一想,我更不急了。

历史上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大多不是仓促写就的。亚里士多德花几十年整理逻辑体系,王阳明历经无数次心路转折才悟出“知行合一”,鲁迅也曾把十几年积累的零碎笔记熬成一本《呐喊》。他们写下的不仅是字句,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可以复制、可以传播的认知方式。今天我们谈AI写作,其实也处在类似的十字路口:是停留在表面,把它当作一个省力工具,还是向深处走,把它变成帮助人类思考的心法之锤?

现实当然有残酷的一面。这个时代的节奏太快,人人都在追求效率。你写一篇文章,平台算法要求你今天就发,明天就要有热度,下周最好能变现。这样的逻辑下,谁还有耐心几年如一日地琢磨心法?可我越是感受到这种急切,越想要反其道而行之。真正的厚重感,从来不是速成出来的。心法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穿越短期利益,成为一种长期坐标。哪怕别人眼里这是“慢”,可终究会证明,这才是“快”的另一种形式。

有一次和一个年轻作者聊天,他很焦虑地说:“我怕等我弄明白AI写作的核心,风口已经过去了。”我回他:“风口的确会过去,但心法不会过时。”技术更新得再快,人类的根本问题却始终在那:如何表达,如何思考,如何在信息洪流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AI只是把这些问题推到更尖锐的位置。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淬炼出一套方法论,它就像指南针,不仅帮你穿越眼下的森林,也能指向未来可能出现的荒原。那才是真正值得去写的东西。

写作本身就是一场缓慢的修行。我记得在田野调查时,一个老教授对我说:“写书不要急,书不是产品,它是你生命的切片。”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把书当作生命切片,就意味着它不能轻易敷衍。你必须在其中倒入自己的困惑、挣扎、喜悦与失败,甚至要让文字记录下你与时代的对话。如果这本书真能承载这些,那它就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条心路,一种坐标,甚至是一种可能的答案。这样的答案,哪怕等几年,又何妨?

但这里面也有悖论。边写边改,边实践边总结,必然会让写作过程拉得很长。这个过程中,你要忍受孤独,要抵御外界的诱惑和急切,要对抗那种“别人都出了书而我还在改稿”的不安。这考验的不只是写作技巧,更是耐心与信念。可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珍贵。因为你在书里写下的,已经不再是一个工具性的指南,而是你与时间搏斗的痕迹。读者感受到的,或许正是这种痕迹所带来的力量。

我常常设想,等若干年后,当我终于把这本书交出去,它未必是最流行的,但它一定是真实的。真实到每一个字都经过我和AI的角力,真实到每一个方法都带着失败和重来的印记,真实到我可以拍着胸口说,这不仅是一本书,而是我与AI共处多年后总结出的心法。它未必完美,但一定诚恳。或许只有这种诚恳,才配得上“传播”二字。

从这个角度看,AI辅助创作的书,其实更像是一种“道”的书写。术可以教你今天怎么用,明天怎么写,但道却能指引你不断修正,不断逼近真相。术是速成的,容易被替代;道是积累的,能代代传递。我希望自己写下的,正是那份道。哪怕要经历反复试错,哪怕要在孤独中徘徊,哪怕要推翻无数次的成稿,只要最后能沉淀出一套心法,这一切都值得。

所以,我不再焦虑时间,也不再害怕落后。写作和修行,本就是一体的。与其急着交卷,不如慢慢走,把每一步都踩实。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天,当我回过头看,这些年的打磨与等待,会成为心法最坚实的注脚。而那时,书也就水到渠成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