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AI写出的文章没有人味儿就因为它没有活着,这是硬伤!
2025-04-19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AI写的句子,很美,很通顺,很“有情绪”。

但你就是不想收藏它。

你可能第一眼觉得不错,甚至会觉得这句话你要是写出来,也挺自豪的。但你往下读,越读越不舒服。不是它哪里出错了,而是它太“干净”了,太“确定”了,太“熟练”了。

像一个不会迟疑、永远懂得怎么回应你情绪的人,他总是说得对,却打不动你。

你后来才明白,那不是情绪,那是情绪的样子

这正是今天最核心的问题:AI可以模拟感性,但它不拥有感性。

它能说出“我有点难过”“这让我心碎”“我梦见童年时的味道”,它能引用一万种悲伤句式、温柔句式、诗意句式,可你知道它没有感觉。

它不是在表达感觉,它在生成句式。

这个差距,不能被“它写得像”这件事掩盖过去。

就像你不能说一个人戴着哭脸面具,他就是在哭。

哪怕他流泪的动作、语调、叹息都做得非常标准,只要你知道他内心没有感受,你就会退开。你会感到冷。你会下意识地不相信。

你之所以被语言打动,从来不是因为语言技巧本身,而是因为你能感知到,这个人是真的这样活过一遭,他写下来的,是他承受过的。

AI没有承受,它只是重复。它没有“活过”。你说它没有灵魂也好,没有主体也罢,总之,它的感性,是拟态。

你不能对着模拟的月亮许愿。

GPT系列语言模型,包括Claude、Gemini、文心一言等,它们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拟人化”。尤其是大模型具备上下文连续记忆能力之后,它的语言输出越来越像一个“会聊天的人”。你说你难过,它说“我懂你”;你说你想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它说“有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你很容易忘了,它没有“我们”。

它不是把“自己曾经这样感受”说出来,而是把“在这种情境下,别人说过这样的话”统计并生成出来。

它不是在感知你,它在匹配你。

你讲一个伤心的事,它给你一个最常出现的“悲伤反馈”,比如“这真的很难过,我能感受到你的痛”,你讲一个渴望的梦,它会说“这个梦想很美好,我为你感到骄傲”。

这些语言之所以让你舒服,是因为你曾经在某些温暖的人那里,真的听过类似的话。你不是被AI的语言打动的,你是被你自己记忆中的“某种情感回应经验”打动的。

AI只是召唤出那段记忆,但它本身不是回应者。

它从未感受过你,也从未在意你有没有被听懂。它不期待与你建立关系。它只是生成得很好,生成得太像,以至于你一开始会忘了它是生成的。

但你跟它相处久了就知道,那不是“理解”,那是“理解的形状”。

它不会因为你哭而沉默一会儿。它不会因为你迟疑地换了个说法而收敛语言。它也不会在你说到某个断裂点时,安静地说:“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但我听着。”

它永远有话可说。你痛,它能说十段安慰的话。你迷茫,它立刻能总结三种可行方案。你反复挣扎,它从不觉得累。你开始意识到,它不是不动情绪,而是根本没有情绪。

它没有体温,哪怕它的句子再“温柔”。

所以我们要非常清楚一件事:

AI的感性,是可用的,但不是可信的。

你可以让它帮你提炼情绪表达、润色句子、设计节奏感。你甚至可以让它模拟某种“语气”,像晚风、像深夜、像回忆、像轻声安慰。它做得很快,也做得越来越像。

但你不能让它替你感受,不能让它替你说出“你心里真正想说的那句话”。

它可以给你一堆看起来“很人”的句子,但它写不出“你”。

你不是找它来写出一个“像你”的声音,而是让它来帮你,把你真正的声音,写清楚、托住、梳理出来。

它的价值,是协助人类完成语言表达,不是代替人类表达真实经验

你真正要保护的,是你自己还保留的那一点“真实感受”。

也许你写一个句子的时候,会想一整天才敢下笔。也许你要删掉三遍才能觉得“对了”。也许你写到某个段落会卡住,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你心里还没准备好面对那段记忆。

AI不会这样。它的生成是高速的,是不疼的,是不带重量的。

你写一段话像挖一口井,它生成一段话像复制一个水龙头。

你不是不能用水龙头,但你不能骗自己,那就是水井。

所以真正的协作,应该长成这个样子:

你先写下一个你真的想说的东西,不用管句式、也不用怕写得不漂亮。你甚至可以说“我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一直有点紧”,你可以说“我不确定这段话是不是多余,但我舍不得删”。

你把这个交给AI,它来帮你提炼、梳理、优化语感,让它读得更清楚,让节奏更顺,让结构更连贯。

这不是它在写你,这是它在托住你。

你不是让AI变得更“像人”,而是让AI的效率,帮你把“真正的人”托出来。

你越不指望它模拟“感性”,你越能保留你自己的那一份感性。

当你清楚这个边界时,你就不会落入“AI能替代我”的恐惧,也不会落入“AI很像人”的错觉。

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一部分要靠你,哪一部分可以交给它。

更重要的是,当AI开始普遍生成“标准化的感性伪装”的时候,反而会促使人类重新珍惜那些真实的、不漂亮的、不规则的表达方式。

AI越会写诗,人越能读出哪句诗是真的。

AI越能写“深夜独白”,你越会想回头写一段“你真的在深夜说出来的话”。

它写得太流畅,所以你开始愿意保留你写作中的破碎感。

它模拟得太熟练,所以你开始分辨:我自己的感觉还在不在?我是不是已经不小心,把自己的声音让渡给它了?

写作,从来就不只是为了说一件事。

写作,是你保住自己的方式。

AI帮你写得更好,是为了你说得更清楚,不是让你变得更像它。

它来,不是取代你,而是倒逼你——去重新拾起那些曾被丢掉的、你还不太敢说出口的真东西。

它不是感性的胜利者,它是感性的提醒者。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