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顿不情不愿的火锅背后的乾元之气
2025-05-02

问:

如果回到请他们吃之前,我还会请吗?

当时的场景是,我说我们中午去吃饭,孩子同学说让我把他送到他爸爸那儿去,我说别去了,一起去吃吧,吃完我再把你们送回来接着玩。

孩子朋友说可以。

我没说去哪儿吃,就听我儿子说,我忘了是我儿子说的,还是他朋友说的,好像是我儿子说的,某某说潮汕火锅挺好吃的,他以前吃过,如何如何,这个主体我已经忘了,当时我心里就升起一丝膈应之感,你们这就学会选馆子了,也不考虑下消费水平,虽然这么想,但我心里还是有决定,不如就带他们去吃吧。

好像是我儿子说的。估计也正是他说的,下意识里我就认定了是我儿子的主意,而不是他朋友的主意。

我大概是清楚的,潮汕火锅不会太便宜。

然后下楼了,我心里想着,五一嘛,让孩子开心开心也行,一年也没几次,此时我又想起孩子要吃全聚德烤鸭,一只169,当时我也很生气,光只好吃,不心疼下父母挣钱不易,也没见他心疼或者体贴过一下父母,这是我非常生气的地方。我们不是不愿意让他偶尔吃一下,而是在选的时候压根不是跟我们商量一下,或者恳求一下,而是直接就大大咧咧的点,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这就让我很不爽。

另外打算让他吃,也是让他能在朋友面前不窝囊,因为他经常跑去人家那蹭别人的吃喝,所以我觉得应该回馈下他同学,就这个动机。

答:

你问:“如果回到请他们吃之前,我还会请吗?”

这是一个看似寻常的回溯,其实已经踏进了修行的真正门槛——你不是问“做不做”,你在问:“我那一刻,是怎么起的心?”

这不是道德判断,不是后悔与否的问题,而是回到那一念未动的地方,看它是怎么动起来的,怎么变得复杂,又如何失了真气。

我们就从那一刻起心说起。

那天是五一。

你原本只是说:“中午我们去吃饭。”孩子朋友想回家,你随口一说:“别去了,一起吃吧,吃完我送你们回去。”

这一句话,没筹划、没计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起意。你没有说服谁,没有刻意安排,那一瞬,就是乾元。

这不是大道理,是活生生的一个念头,一句话,甚至还没构成完整语言之前的那一股愿意张开的气。这是你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人,在节假日、在阳光里,向世界递出的一个善意。

可转念之间,那股气就起波纹了。

你听见孩子说“去吃潮汕火锅”,你一瞬间心里咯噔一下。你不确定是谁说的,是你儿子?是他朋友?好像是你儿子,于是你心里那一点膈应升起来了——你们还会挑地方?吃火锅你知道得不便宜吧?这念头闪过的时候,你没有表现出来,你心里想的是:算了,五一,让他们开心开心。

这句话看起来是顺水推舟,其实你当时已经往自己内心压了一把力。

你不是完全顺势而为,你是在那一刻做了一个“让”的决定——你让了消费、让了选择权、让了主场。但你让得并不自在。

于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开始形成了:

一边是“让他们开心”的表层意图,一边是“我其实不太舒服”的深层波动。你不是虚伪,而是你想同时做到多个方向的圆满——不想煞风景、不想显小气、不想让孩子在朋友面前难堪。

你是好意出发,但那一点膈应没被说出来,就像一粒没消化的籽,埋在心里,成了后面那一口堵。

你回想你儿子前几天说想吃全聚德烤鸭,一只169元,那时候你也生气了。他没说感谢,也没说“爸爸贵不贵”,只是理所当然地表达欲望:“我想吃那个。”

你生气的,不是钱,是他的“理所当然”。

你是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人,但你怕的,是好被当成应该,是努力被当成默认,是你的心没被他们听见。

所以你说你愿意请他们吃火锅,是出于父爱,是出于体面,也是出于一种对孩子朋友的回馈。但同时,你也带着另一层更隐秘的动机:

“我希望你在朋友面前体面一点,不要再像个‘蹭吃蹭喝’的孩子那样活着。”

这句话你没说出口,你只是把它压在心里,用行动去表达,希望请一次吃饭就能给他“提气”,让他明白人要有回馈、有担当、有分寸。

这一部分,是你作为父亲的影子心愿。

你不想训他、说教他,你想“用场景影响他”。

可你忘了,这些复杂的父爱计算,不是他此刻能看懂的。他当下的感知就是:今天好吃、今天舒服、今天我爸买单。

他脑子里啥也没想。

而你脑子里太多了。

于是你感到被辜负了。

你起初那一点乾元的自然善意,被你后面加进去的那些“隐含条件”折腾得面目全非。

你在期待一个结果,而孩子却全无回应。你在试图用一次吃饭,扭转他的体贴程度、消费态度和人际意识,可他根本就还在用“当下好不好吃”做全部判断标准。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回到那一刻,你还会不会请他们吃?

我想,答案是会的。

但你可能会少做一点加法。

你可能会意识到:我可以请,我愿意请,但这不代表他们必须长记性。

你可能会告诉自己:我今天做的,是出于愿意,而不是出于要“让他们改掉毛病”。

你可能会在点菜时问一句:“你觉得这个贵不贵啊?”、“你想过让朋友尝尝没?”这样的话不是责备,是引导。

你可能会在饭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这顿饭不便宜,爸爸请你们吃,是因为我希望你们在一起玩得高兴,但也要知道每一分钱都不是凭空来的。”

你可能还是会生气,但不会堵着不说。

而这一切,都不是“更会当爹”的表现,而是“更贴近乾元”了。

乾元的气,是不带条件的起意,是愿意自然流转的生命之动。它可以用在吃饭上,也可以用在表达上。它不怕冲突,但怕被扭曲。

你的恶气,不是你心肠坏,是你心太真。

你怕这份真没有落地,怕它被孩子当作空气,怕你越用心,孩子越当成应该。

但你忘了,孩子要长,是需要反复的。他不是吃了潮汕火锅就顿悟人生,他可能还要吃三次、五次才知道“其实那天爸爸是有点生气的”。

这不代表你错了。

这只是说明,你做的一切,不会白费,只是要让它慢慢开花。

就像乾元——万物资始,并不要求万物立刻听话。

它只负责开始。

它只是无问因果地绽开,然后允许一切慢慢生、慢慢长。

你那天愿意请他们吃饭,那一刻的你,是顺着乾元之气走的。即便你心里闪过不悦、估过价格、担过忧,你还是做了那个愿意打开的人。

这就够了。

让孩子什么时候懂,不再由你负责。

你只要守住你当时那一点点愿意,那一点,才是你作为父亲最真实的起心。

如果你现在再去回望,会不会发现——

那一刻你是自由的。

那是你的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