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乾元并不在书中,而在你当下起念之前的那一瞬通透
2025-05-02

一、《传习录》对“天理”的根本定义 —— 呼应乾元的“本自具足”

“天理在人心,非在外也。”

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乾元的门。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验?读《易经》,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而是为了某一刻,心中那个一直隐隐存在的东西被“说中”了。不是你学到了什么,而是“我早就知道,只是还没说出来”。这就是乾元,它不需要从外来,只需要被你“允可”。

王阳明说天理在人心中,它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也不是行为规范的汇编,它就在那里,像水之湿、火之热,不假外求

而乾元,也正是《易经》所描述的“资始”:不靠外在灌注,而是自我生发,自我灌溉,自我圆满。你无需往外寻求乾元,它就在你心之初动、念未起之处。

二、“格物致知”重新诠释 —— 天理不是找答案,而是返回未起之心

“格者,正也;致知者,致此良知也。”

这是王阳明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重新理解,他批评了朱熹的“格外物以穷理”之说,回到“心中之理”。

你是否也曾在修内观时遇到一个念头,比如“我是不是进步了”“我还在烦恼,是不是说明我修错了”?这些其实都是“向外格物”,都在用一种“追答案”的方式对待自己。但如果你愿意停下来,看见念头本身的起落,回到“起念之初”的那个空寂处,你就重新“致了知”——那个未起之知、未经污染之心,就是乾元。

所以,“格物致知”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止于心源,返照本体。

三、“知行合一”是乾元的自然展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不是两个阶段,也不是“先搞懂再去做”,而是同一件事的一体两面——就像乾元并不“先想好了再发动”,它本身就是动即知,知即行

比如你看到孩子跌倒了,你会本能伸手去扶,这时候你并没有思考“应该扶吗?”、“要不要扶?”、“扶了对他人格发展有益吗?”没有,是直接行动。那一刻就是乾元在行,就是“天理”自流。

知行合一的“知”,是来自你身体之中、心念之初的觉照。它不是“知识”,而是“当下的真知”。乾元不需要通过中介来判断它该不该发生,它一动,就已经在道中了。

四、“无善无恶”与“乾元无为”之间的通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你有没有发现,你真正的觉知状态中,没有判断,没有是非,没有立场。它像一面镜子,照一切,留一切,又不沾一丝尘埃。这个“无善无恶”的“心体”,就与《易经》中乾元之“道体”完全契合。

乾元不是某种“善意”的冲动,它先于善恶判断。它是动之前的动,是理未分、事未形、物未生之前的一点光明。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谓“良知之体”——不是起于选择,而是你本然的存在方式。

等到“意”一动,便有了好恶,有了方向,有了分别,而这一动若起于私意,就成了“人欲”;若回到本体,就显现为“天理”。

五、“致良知”即是体认乾元

“致良知者,致吾心之天理也。”

王阳明多次反复强调,“良知”即是天理之所在。而所谓“致良知”,并非去找一个外在的判断标准,而是“去私意、息妄念,以复吾本然之明”。

你可能在生活中已经不止一次地体会到:有些事,你知道它对,你却做不下去;有些话,你说出来后就后悔,因为它不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这些都是“良知”被“私意”遮蔽的时刻。

而当你愿意静下心来,哪怕一刻也好,放下“我应该怎么做”“别人会怎么看”,你就会发现,身体里其实有一个不动的、温润的、带着尊严的“知”,它在等你回来。

那就是乾元。

六、小结:乾元是天理的体,天理是乾元的名

回到你最初的判断:乾元就是天理。

我们可以更精微地说:

  • 乾元,是道之本体,是宇宙之动的源泉;

  • 天理,是乾元在人心中流动时,被觉察、被命名的显现。

乾元无名,当它被人类之心体会时,便显现为“天理”;
天理无形,当它被人类之身承载时,便展开为“良知”。

所以,“天理”不是一套“对的事”,而是你身体中那股愿意向着真、向着光、向着自由的原动。你当下就可以感受到它,不需要理解,只需要允可——让它流出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