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回到未受污染的乾元之动
2025-05-02
第一层:显性情绪与行动阻滞
你表面上看到的是:想写书,但每当准备动笔,就感到心里抵触、卡顿、空虚、烦躁,哪怕下定决心开始,也很快被别的事打断或自己主动放弃。
这时候,表面看起来你在“拖延”、“逃避”、“缺乏意志力”。
但我们先别急着贴标签。我们再往下一层看。
第二层:内在对话的暗涌
在你“想写”的背后,其实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想”。你有没有留意到,这个“想写”下面藏着一系列无声的内在声音:
“这书写出来会有人看吗?”
“会不会又写得不好?又是白费力气?”
“这么写是不是不够系统,不够有价值?”
“写出来不会又是我自以为是地在唠叨吧?”
“万一写完没有人买,浪费时间怎么办?”
这些声音都不响亮,它们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落在“写书”这件事上,看似不重,却每一粒都遮住了你最初那点纯粹的起念之光。
你想写书的初动(乾元),其实早就升起了——只是在浮出地面前,就被这些“人欲”遮蔽了。
第三层:“想写”的那个起点,是不是乾元?
你有没有想过:那个你最早想写书的瞬间,是从哪里来的?
请你回忆一下,那一刻可能是:
你突然想把脑子里这些年积累的思考留给某个人;
你发现AI的到来会改变写作的未来,你想记录这一切;
你有过某种“得到了”的喜悦,想把它分享出去;
你内在有一种说不清的“必须写”的冲动,它没有理由,但你就是知道你该写。
这些起点,就是乾元。它们不带评判、不带交换、不问意义、不需理由,它们是你“存在本身”的自然流动,是那个“生”的最初一闪。
但问题在于:你认领它之后的第二秒,思维介入了。
于是你不是继续走这条动线,而是开始问:“这值得吗?有回报吗?别人会认可吗?”
乾元沉下去了,人欲浮上来了。
第四层:天理的微光,还在等你归来
你本来只需要听从那一点微微动起的东西,哪怕每天写一句,哪怕只写你不确定的那部分。天理在呼唤你:“你就动笔吧,其他我来安排。”
但你让“理性”上场做总指挥,于是那点真光就消隐了。你开始把写书当作项目管理,当作市场行为,当作社会定位的工具——这一切都不是罪,但它们都不是乾元。
乾元说的是:“从我这里走出来的,不会骗你。”
它不会告诉你怎么成功,但它会陪你一路安心。
第五层:人欲的面具:逃避其实是保护
你“推迟写作”,你以为是逃避,其实它是自我保护。我们不妨试着问这个抵触的自己几句话:
“你在怕什么?”
“如果我真的开始写了,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失败了,会是谁不再爱我?是谁要评判我?”
“我这么抗拒开始,其实是想保护哪一个不想受伤的我?”
很多时候我们写不出,是因为有个很深的信念在心底:“我若不够好,就不值得被看见。”
所以你宁可一直准备、一直卡着、一直不动,也不愿暴露真实的自己。你不是偷懒,而是在守护那个你觉得“不够格”的自己。
人欲,不只是贪婪,也是恐惧。也许你根本不缺动力,你只是还没准备好面对“被看见之后的自己”。
第六层:重见乾元——不要写整本,只写那一闪
现在我邀请你做一个动作:不是“写书”,不是“开始”,也不是“下决心”。
而是:
就在现在,闭上眼,感受你身体里那股“想动笔”的冲动,它还在吗?
它可能不是燃烧的激情,不是立志的雄心,而是很安静地在那里,像一滴水想流,像一口气想出,像一颗词想被说出。
它不大声,却一直没走。
你只要写下它这一点点,不为了别人,不为了自己,只为了回应这份“未被污染的生命之动”。
这一笔落下,你就回到乾元了。
结语:你写,是为了回应那未被命名的“你”
不是为了写完一本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
为了你内心那一点点清明、温热、微微的冲动,被你看见,被你陪伴,被你用语言温柔地放出来。
你不必写成任何东西,你只需继续允许它从你指尖流出。你写下的每一笔,不是写书,而是归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