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北京的雾还没散。张朝阳一个人站在搜狐大厦顶层,望着天边那抹淡紫色的光。那是他每天都要等的时刻。有人说他疯了,说一个昔日的互联网教父,现在每天直播讲物理、早起晒太阳,像是把自己“流放”了。但他笑着说:“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换了种活法。”同一时刻,几千公里外,罗永浩在录制《脱口秀大会》。现场的灯光亮到刺眼,他照例先自嘲:“我知道你们都好奇,这次我又来干...
那天晚上,我在一家二线城市的路边烧烤摊,听到隔壁桌两个年轻人聊工作。一个说:“我现在月薪一万五,老板还挺好,就是累。”另一个笑:“一万五?那你还干啥不去互联网?我朋友刚跳槽去字节,签字费都二十万。”说这话的小伙子语气里带着一种轻飘飘的优越感,好像站在一条更快的路上。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一句老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现在的版本,应该是“在热门...
那一夜,海边的灯塔忽然熄灭。风夹杂着海雾扑进灯塔房,灯塔管理员玛丽手脚僵住,她拉下了最后一根摇杆,心里却响起一个声音:“我完了。”灯塔失了光,也意味着船只将失了指路,那束光的背后,不仅是职责,还有很多连她自己都说不出的惧怕。她看着大海,想起小时候父亲教她识星,他说:“在黑暗里,灯塔比你想象的还重要。”那时她笑着答应,可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即便灯塔在,她也要有...
凌晨三点,东京羽田机场。一个清洁工蹲在跑道边,用小刷子清理灯座的灰。飞机起落,他的身影在灯光间一晃一晃,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人。旁边的同事问他:“这么细,你不累吗?”他笑了笑,说:“灯亮一点,飞机降得稳一点。”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一句话——真正的高手,都是时间的长期主义者。他不是为了这一次的航班亮堂,而是为了未来的每一次安全降落。你看,伟大的事情,从来都不是轰轰...
那天是个阴天,城市的边缘笼着一层潮湿的雾。咖啡馆的窗子起了雾气,我看见隔壁桌一个女孩,戴着耳机,面前摆着一台电脑、一杯拿铁、一堆便利贴。她看起来很专注,却又有种不属于这里的孤独。两个小时过去,她除了频繁切换网页、删掉又重写文档,就没做成任何一件事。最后她叹了口气,掏出手机刷起短视频,仿佛那是种自我安慰。她的屏幕上跳出一句广告语:“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
深夜的深圳,风从厂区的铁门缝里钻进来,带着焊锡的味道。孙玲把安全帽摘下,额头上全是汗。车间的灯还亮着,机器一台接一台地运转,像永远不会停的浪潮。她看着那条流水线,脑子一片空白。她才二十岁,手上的工资单是2300块,房租、水电、伙食费扣完,只能剩下几百块。那天她在日记本上写了八个字——“不能一辈子这样”。那一年是2009年,中国的互联网刚刚迎来移动浪潮,深圳的...
那天,北京的天灰蒙蒙的,风里带着医院消毒水的味道。陶勇坐在病房的窗前,阳光透过白纱,落在他左手的纱布上。那只手曾经握着无数人的希望,如今静静地放在膝上。他笑着对记者说:“我不恨他,我只是理解。”听到这句话,记者愣了几秒。那一刻,空气都安静了。一个被砍断手筋的人,说自己理解施暴者。陶勇的故事,我们都听过。那天是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门诊室外一声惊...
那天,她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了一杯黑咖啡。收银员递过来时,她的手微微抖了一下。不是因为烫,是因为昨晚又没睡好。凌晨两点,她还在想,那句同事无意间说的话——“你太玻璃心了吧?”那一刻,她笑着说没事。可回家后,她越想越难受。脑子里循环那句话,像一根倒刺,扎得她睡不着。她不是没试过改变。网上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戒掉了玻璃心。”于是她开始练习“钝感力”,告诉自己...
有一次,我在凌晨两点走出写字楼,天还没亮。风刮得狠,路灯一盏一盏亮着,像一排冷静的眼睛。电梯间里,灯光太白,我在镜子里看见自己,忽然觉得那张脸也有点陌生。那一刻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真正厉害的人,看起来都很简单?他们不声张,不解释,也不装作聪明,但他们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精准得没有多余。那晚我想起一个人。十年前,我认识一位做供应链的朋友,姓郑。那时候他还没赚...
那天,我在新闻里看到一句话:无印良品美国子公司,申请破产。那一瞬间,我愣了几秒。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几乎等于“生活的秩序感”。干净的线条,中性的色调,仿佛一切复杂都能被它收拢成简洁的安宁。可没想到,这样的品牌,也有“撑不下去”的一天。那一刻,我忽然想到朋友圈里那个被大家私下吐槽为“讨人厌的奋斗逼”的朋友——他是不是,也在与自己的“破产”对抗。只是那份破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