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点的街道空无一人。便利店的灯亮着,一个男人坐在窗边,手指还在不停地滑动手机屏幕。那种滑动是机械的、无意识的,像是呼吸。他刚告诉自己“看完这条就睡”,可下一秒,又刷出了新的视频。笑声、广告、算法的推荐像潮水一样,一浪盖过一浪。直到电量只剩1%,他才把手机放下,长叹一口气。那一刻,他知道自己不是在放松,而是在沉沦。这个时代最可怕的陷阱,不是诱惑太多,而是我...
凌晨四点,东京的地铁还没开。街边的自动售货机亮着灯,吐出一瓶温的黑咖啡。一个男人靠在机旁,发着呆。手机屏幕里是财经频道的推送——某知名投资人说:“未来的十年,AI会让一切更高效。”他盯了几秒,突然笑了。笑里没有讽刺,更多是一种被动的清醒。他知道那句话没错,但也没全对。因为高效之外,人的大脑,似乎越来越懒得去想。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机会。这是一个被算法宠坏的...
凌晨四点半,上海的天刚亮,一条无人街道,路灯还亮着。一个男人戴着耳机,汗从脖子流到背。他跑了整整一个小时,没发朋友圈,也没开计步App。他说:“我怕自己有一天靠别人点赞才能坚持。”这个男人是我朋友林涛,连续五年,每天早起、跑步、学习英语,连生日那天都不例外。后来他从小公司跳到外企,从月薪七千到年薪百万。别人问他秘诀,他只说了一句:“我没天赋,只有习惯。”那天...
那天凌晨两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屏幕里是未保存的PPT,桌上是冷掉的咖啡。林琪坐在电脑前,鼠标光标一闪一闪,像在嘲笑她的焦虑。她刚改完第四版方案,打开微信,领导的信息跳出来:“你确定这是最优解吗?”那一刻,她的脑子嗡地一声——所有的努力,都被这一句话击碎。她自嘲地笑了一下,心想:这不就是现在所有人的通病吗?努力没少,焦虑没断。你有没有发现,越是想做得好的人,...
那天,他在老家山间的石凳上静坐。太阳已经下山,余晖残留在山坡上,像一条淡淡的光带。他的手机忽然震动,是一封来自公司人事部的邮件。主题只有一个字:“审议”。他皱了皱眉,屏幕亮起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生活又一次被按下了暂停键。他想起白天会议室里那句话:你在这个项目上几乎零贡献。那时他心里翻了一下,却没回应;其实那两年,他放弃了参加朋友聚会,放弃了加班光环,为的是...
凌晨两点,地铁末班车刚驶出中关村。灯光昏黄,一个年轻男人靠在车门边,手里攥着演讲稿,嘴里低声复述:“我的项目能为公司带来增长……”他背了整整三个星期的PPT,字斟句酌,连停顿都标好了。但那天上午,他还是被领导打断:“你能不能别像在背书?说点故事。”那一刻,他的脑袋“嗡”地一下,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升职加薪,不是看你干了多少,而是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对。“...
雨后的操场还有水光,天边那道云像一片翻卷的棉絮。一个年轻人把书包丢在看台上,低头刷着手机,突然停住。屏幕里跳出一条旧闻,2017年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新增四位合伙人,其中就有闻佳。他愣了一下,像是被时间扯回去。那条日期很具体,机构也不陌生,消息不花哨,却让人心里一沉:原来,许多人的转折,静悄悄地发生在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里。操场上的风又起,他伸手把书包...
那天,我看到一个热搜,标题写着——“B站上线一级知识区,网友:我在B站搞学习,上瘾了。”我笑出声。十年前,那是鬼畜和二次元的天堂,如今,成了知识分子的夜校。时间真有趣,它不会通知你改变开始的时刻,但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下午,让你发现世界已经不一样了。我第一次意识到B站变了,是在同事的电脑屏幕上。她戴着耳机,表情认真。我以为她在追剧,走近一看,屏幕里是剪辑软件的...
凌晨三点,灯还亮着。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见键盘声。刘远盯着屏幕上那份PPT,改了第四十遍。每一页他都觉得“不够好”,每一个标题都想再“打磨精确一点”。可是越改,越乱。越想完美,越焦虑。他知道问题出在自己——不是PPT,而是脑子。一个太聪明、又太缺定力的人,最容易被自己的聪明拖垮。他不是没努力过。考上名校,拿过奖学金,入职知名公司,一路都走得顺。别人眼里的“天才...
他在凌晨三点醒来。窗外下着小雨,像一场被误放的掌声。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银行发来的账单提醒。余额那串数字让他沉默了很久。他没有继续睡,也没有去点外卖,只是靠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发呆。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生活有时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安静的坠落。他想起白天的面试官。那个穿着笔挺西装的男人在翻简历时问:“你这两年都在干什么?”他沉默了两秒,挤出一句:“调整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