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要的不是学历,不是履历,而是能不能在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次看到别人彻底“走偏”的时候,我总会下意识感到不安。像那对裸辞卖房、带孩子去航海的夫妻,第一次听说他们的决定时,我的脑子里只冒出一句话:疯了吧?可是现在,他们已经在海上生活了十二年,女儿从一个八岁的小学生成长为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她没有参加高考,也没有接受常规的学校教育,却比许多在象牙塔里...
读书这件事,可能真的能托起一个人的命运底线。我一直记得高占喜刚出现在镜头里的样子,十四岁,脸晒得通红,鞋子破得露了脚趾,说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吃”。他那时候并不是真的贪吃,而是太久没吃过像样的东西。别人家有咸菜,他家连水都是凉的,馍馍硬得要靠灌凉水才能咽下去。他提起“鱼”,眼里竟然有点发光,说自己只在书上见过。他不是被困在一个穷地方,是被整个生活按在地上。...
别删评论,那不是反思,是逃避。其实那天点开那条被删掉的热评,我一开始没有太多情绪。可能是看多了网络上的冷血评论,也可能是我自己有点钝化了。可等我把《南京照相馆》完整看完,那些画面开始一帧帧地反刍回来。我忽然意识到,那两句话的荒谬,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选择无视了什么。人总有种倾向,把“冷静”当作一种高级的姿态。他们喜欢在别人情绪激动时,露出一副“你们都太...
利用孩子来谋取利益的人,本质上是在对善良进行精准而冷静的利用。这件事一开始被传开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只是看热闹。视频里孩子的笑脸、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想当行长”,语气里那种用力演出来的自信,反而显得有点讽刺。因为所有成年人都知道,这不是孩子自己的表达,这是他背后的人,把他推到镜头前,用一句话、一张脸,包装自己的诉求。孩子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只是觉得镜头对着...
边界感的稀缺,不是新问题,而是早该正视的时代痛点。大家好像都在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社恐”了,越来越冷漠,不愿意社交,不喜欢说话,一见面就带耳机、拉帘子、低头不语,好像总在回避这个世界。但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不想,而是累了,是怕了,是不想再无条件地让渡自己微薄的空间和精力。人越长大,越明白每一寸属于自己的安静和自由,都是争来的。那些戴口罩、戴耳机、拉帘子的小...
只要实力到了,连沉默也变成一种锋芒。我最近越来越相信一件事——你无论多真诚、多努力、多讲理,如果别人觉得你不够强,他根本不会听你说完。他甚至连听的姿态都不愿给。他觉得你没资格。就像吴艳妮,去年还被骂得狗血淋头,一个起跑姿势能被解读出十种阴谋论,一个赛后微笑都能被说成“戏太多”。可她一句都没多说,只是继续练,继续跑,继续赢。然后,所有人的声音就开始变了。我想,...
理想主义不是奢侈品,而是某些人活下去的方式。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骨子里都藏着一点点不肯妥协的部分。有的人藏得很深,藏到连自己都忘了,有的人却让它活成了全部。林步冉,大概就是后者。你很难说这是浪漫,还是一种固执。他住在9平米的房子里,租金比一顿外卖还便宜,家具像临时拼凑出来的道具,热水器也是二手的,连门都不锁。但你一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并不觉得自己“穷”。他眼...
一个人可以走多远,不是看他走得有多快,而是看他肯为谁停下来。我第一次读到“年入200亿却不留给子女”的时候,说实话有些震惊。不是因为他不留,而是因为他能做到。这年头,很多人连一间房都舍不得不写孩子的名字,更别提整个企业都不打算传下去。张洪瑞做的这件事,看起来冷酷,但越看越温柔。不是没感情,是感情太深,深到不想用“遗产”来困住孩子的一生。我在想,他是不是早就明...
我其实也有一阵,天天刷法拍房。不是想捡漏,也不是想买。只是半夜醒来睡不着,手机一打开,就不知不觉地刷起那些“被人放弃的家”。价格从一百多万开始,一路往下掉,七八十万的房子贴着“无人出价”的标签,被平台冷冷摆在那。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些数字后面,到底塌了多少个日子。以前买房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攒够首付就是赢了,心想着只要按时供下去,就离安稳不远了。可真到这两年,眼...
我最近越来越能理解那种坐在办公室里,盯着桌上的水杯发呆的感觉。窗外的天一点点暗下来,周围人陆陆续续下班,你却还在那儿改一份文档,写一句“请各单位高度重视”时,脑袋空得像浮云。不是没事做,是事情太多,但又都像没什么意义。我有个朋友,叫赵琳琳,大学毕业那年考上了选调生。她说那是全家最风光的时刻,爷爷跟邻居说了整整一个月,村里的人还以为她在说大话,查了官网名单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