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南京照相馆」口碑爆棚,那条偷偷删掉的评论打了谁的脸?
2025-08-01

别删评论,那不是反思,是逃避。

其实那天点开那条被删掉的热评,我一开始没有太多情绪。可能是看多了网络上的冷血评论,也可能是我自己有点钝化了。可等我把《南京照相馆》完整看完,那些画面开始一帧帧地反刍回来。我忽然意识到,那两句话的荒谬,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选择无视了什么。

人总有种倾向,把“冷静”当作一种高级的姿态。他们喜欢在别人情绪激动时,露出一副“你们都太情绪化了”的神情。他们说“反思战争”,可他们从不指出谁应反思。他们说“需要查阅史料”,却从不真正读史料。他们说“仇恨无用”,却把受害者的记忆当作负担。这其实是一种假中立,说白了,就是站在了最舒服的位置上,不肯面对任何疼痛。

而疼痛,才是历史的真相。

我看《南京照相馆》的时候,不是为了感动自己,不是为了教育谁,而是为了确认自己有没有在遗忘。电影没有塑造什么超人,没有高举英雄主义,它就是让你看到,普通人,在那种极限环境下,是怎么一点点被逼着往前走的。他们本来只想活下去,可最后却不得不去承担一些命运以外的责任。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群人洗照片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处理那些底片,就像捧着一条条人命。他们不是什么坚定的抗战者,一开始只是想不惹麻烦,可时间一久,每一个决定、每一个沉默,都在慢慢把他们往深渊里推。他们没有选择做英雄,但世界逼着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部分。真正的民族记忆,不是靠口号支撑起来的,是靠这种“被迫承担”的人堆起来的。

你说谁不反思战争?我看了靖国神社的展览之后,心里发冷。一个屠杀平民的行动,被包装成了“战功”;一个战争罪犯的名字,被镌刻在香火之下,接受万世供奉。更可怕的是,那种“自豪感”,不光在博物馆里,在教科书里,在孩子的眼神里,也在发酵。那不是反思,是复辟。

反思应该是对加害者说的,不是对受害者讲的。

我记得张纯如。她写那本书的时候,其实只是想把事实说清楚,她没有加一句煽情的词。可就是这样一部书,却让她收到子弹、收到死亡威胁,最后抑郁、崩溃、自杀。她死前说过一句话:“人们选择不记得,是因为记得太痛。”

可如果不痛,就太轻了。轻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所以我不觉得《南京照相馆》是在宣扬仇恨。我觉得它是在保留疼痛。

仇恨是你主动去制造敌人,可这不是仇恨,这是伤口。这是几代人共同缝都缝不住的裂口。那些照片里的人,是我们的前辈;那些被摔死的婴儿,是我们可能出生的兄弟姐妹;那些躲在照相馆里等死的普通人,是我们今天在地铁上擦肩而过的邻座。

如果你有一点人性,看到那一幕幕的时候,不可能不哽咽。可如果你把所有的情绪都按住,只为维护一个“高级立场”的表象,那其实是在杀死自己。

我会去看这部电影,也推荐每个人去看。

不是因为它拍得多完美,而是它提供了一个仪式。一个让我们停下来看见痛苦、看见过去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总说“不要沉溺历史”,我也懂他们想表达什么。他们希望我们把重心放在建设未来上,可你不扎根,就没有未来。像金一南说的,“忘记过去不但意味着背叛,也意味着将来可能还要重复。”

这不是威胁,这是经验。

我记得国家公祭日的时候,南京拉响警报。那种哀鸣穿透空气,我每次听到都觉得像是从地底下传出来的声音,不只是为了今天的人听,也是为了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人听。他们也许等了一百年,就想等我们点一次头,说一句:“我们记得。”

所以我不太理解有人说,拍这种题材是在消费情绪。如果这都算消费,那是不是每一次祭奠、每一次回忆、每一场公祭,也都是“营销”?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迟疑。这个时代,娱乐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你走出电影院,推开门,外面就是五彩斑斓、灯火通明。有人笑着自拍,有人讨论今晚的演唱会,有人在直播剥龙虾……这些都没错,可当你站在这种繁华里,你有没有想过,它不是凭空得来的。

它是有人曾经死去,有人曾经承受,有人曾经沉默地抗争,才有我们今天可以不动声色地活着。

所以每当我开始觉得“历史离我很远”的时候,我会逼自己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问我,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希望自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我希望我说出那个答案的时候,声音是平稳的,眼神是坚定的,而不是支支吾吾地说:“啊,那些事……没必要知道了吧?”

那会让我羞愧。

我不是圣人,也没有多么爱国到骨子里,可我知道一点:一个人如果连祖辈的疼痛都不愿承认,那他其实是没有根的。

根断了,风一吹,就散了。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