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夫妻裸辞,花光40万不上班,女儿12年不上学,如今怎么样了?
2025-08-01
真正重要的不是学历,不是履历,而是能不能在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每次看到别人彻底“走偏”的时候,我总会下意识感到不安。像那对裸辞卖房、带孩子去航海的夫妻,第一次听说他们的决定时,我的脑子里只冒出一句话:疯了吧?可是现在,他们已经在海上生活了十二年,女儿从一个八岁的小学生成长为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她没有参加高考,也没有接受常规的学校教育,却比许多在象牙塔里熬出来的孩子,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有时候真觉得,我们拼命想守住的东西——稳定的工作、标准的教育路径、看得见的文凭和回报,其实未必真的能托住孩子未来的生活。或者说,它们提供的只是一个起点,却不一定能带来方向。方向是要靠孩子自己去找的,是她站在海风里,看着星空时生出来的,是她在异国他乡跌跌撞撞中慢慢确认下来的。那个女孩说她想找到真正热爱的事,要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主张。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动。因为这话不是大人教出来的,是她自己走出来的。
我也有孩子,我也曾以为该拼命为他规划路径,把所有“可能的坑”都提前填平。可渐渐我发现,那样养出来的孩子其实一点也不快乐。他可能成绩不差,但一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就说不知道。不是不愿意说,是压根没有想过。他习惯了走别人的路,习惯了按照标准来安排生活,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下一步应该干什么,他还能不能往前走。
我越来越觉得,所谓教育,不是教会孩子如何答题,而是让他们在面对未知的时候,仍然有走下去的勇气。即使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能一点点摸索出自己的方法。
可惜的是,这种能力并不会凭空出现。它需要时间,需要试错,需要摔跤。更重要的,是大人得放手让他们摔。
我看那些考研上岸、考编失败、考公无果的孩子,一个个抱头痛哭,说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我理解他们。我也经历过那种被设定好的轨道突然断裂的恐惧感。但我也知道,那些让人感到最迷茫的时刻,反而可能是最接近真实自己的时刻。只是我们太害怕犯错,太害怕“看起来不像个成功的人”,所以总想找一个下一步的“标准答案”。
可人这一生,哪有那么多标准答案。有时候连问题本身都说不清楚,哪里找得来标准答案呢?
所以现在我尽量让孩子参与生活里的小决定。今天穿哪件衣服,吃什么饭,要不要提前写作业,去哪家餐馆……我不再一手包办。我知道这些事不重要,但决定这些事的过程,对他来说可能很重要。做决定,哪怕是错的,也是练习。练多了,他也许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再后来,我开始带他做一些对别人有用的事。去帮邻居搬东西,去街道当志愿者,去给小朋友讲故事。他从起初的抗拒,到后来觉得“我还挺能干的”,我发现他开始在别人的反馈中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他说“原来我也能帮别人”,那一刻,我知道,他正在和世界建立连接。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掉队,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但也许更值得担心的,是他们在跑道上跑了一圈又一圈,却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更何况,现在这个社会,起跑线早就不是一条线了,是一片乱七八糟的格子,有的人绕远了反而走得更稳,有的人飞出去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落地。
我后来特别喜欢一句话,说人生不是一次性规划,而是动态调整。能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节奏,才是关键。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不正常”的选择,比如不上学、裸辞、去航海,说到底也只是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可能性。这不是叛逆,而是另一种负责。
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复制谁的生活,也不会强迫他走什么样的轨道。我只希望他长大以后,有能力面对一个没有脚本的人生。愿意去感受热爱,也愿意去承担风险。可以平庸,但不能麻木。可以失败,但不要放弃试探。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