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吐槽女生火车卧铺挂帘”上热搜:年轻人崩溃背后,是本就稀缺的边界感……
2025-07-29
边界感的稀缺,不是新问题,而是早该正视的时代痛点。
大家好像都在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社恐”了,越来越冷漠,不愿意社交,不喜欢说话,一见面就带耳机、拉帘子、低头不语,好像总在回避这个世界。但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不想,而是累了,是怕了,是不想再无条件地让渡自己微薄的空间和精力。
人越长大,越明白每一寸属于自己的安静和自由,都是争来的。那些戴口罩、戴耳机、拉帘子的小动作,其实都是在告诉别人——我此刻只想和自己待在一起,请你别靠太近。
当老人吐槽火车卧铺挂帘不让坐的时候,年轻人不是不懂人情味,而是更清楚权利边界。从前人挤人、热热闹闹的火车,是不得已的亲密;而今天,我们开始选择不那么热闹、不那么社交、但可以喘口气的旅行方式。这不是冷漠,这是自我保护,这是对“自己也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人”的确认。
很多人都忽略了,“不愿意社交”并不代表“没有人情”。很多时候恰恰相反,越懂人情的人,越小心地处理关系,因为他们更知道不被尊重是什么滋味。他们不再轻易靠近别人,也不轻易允许别人靠近自己。那道帘子,不是用来挡住谁,而是用来护住自己一点点安全感的。
有些人从小就被教导要“懂事”“大度”“为别人考虑”,却从来没有人问过:那你呢?你累吗?你想不想安静一下?你愿不愿意分享?你是否也有资格说“不想”?
不是所有的空间都该共享,不是所有的询问都出于关心,不是所有的亲近都值得接受。我们终于学会了拒绝,把“对不起,我不想”挂在嘴边,而不是忍着、笑着、假装不在意。
但拒绝久了,难免也会累。你总要一遍遍地解释,一遍遍地被误解。解释边界本身,就是耗费。你想守住自己,又怕被贴上“自私”“孤僻”的标签。可你明白,若不守住这点边界,你连做自己的权利都快没了。
有时候不是你社恐,是你太了解那种“被侵入”的感觉了。手机被看、相册被翻、私事被问、情绪被偷……你太多次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而陷入困境,所以你学会提前设防,甚至干脆远离所有人。
你当然也想过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可是现实常常不允许你软弱。尤其在那些“你一个人吗?”“怎么还没结婚?”“工资多少?”“年终奖拿了没?”的围攻中,你感到自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被无限透视,却毫无反抗之力。
于是你选择“断亲”,选择拉黑,选择沉默不语,选择提前挂上“社恐”“高冷”的标签,用这些话术为自己筑起一道防火墙。你明白,这不是生疏,而是自救。
但你也知道,孤独感始终存在。你不是不想有人理解你,而是太久没有真正被理解过。你渴望靠近,却不敢被伤害。你想打开窗,但风太猛,于是你干脆紧闭门扉。
你小心翼翼在公共场合低头避人,怕一个眼神就被人误会;你坐火车拉起帘子,不想和任何人搭话,也不想被人搭话;你去朋友家都尽量缩在角落,怕多说一句就越了界。你不是不想交流,是你太怕再次被消耗殆尽。
也许你也问过自己,这样过一辈子行不行?你想要连接,也想要理解。但你更知道,没有边界的亲密,只会变成伤害。你学会保护自己,是因为没有人替你保护。
你一边拉起帘子,一边等着有人在门外轻轻说一句:“我尊重你,但我在。”
你并不是拒绝世界的人,你只是习惯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状态。只是你更清楚,信任需要时间,靠近需要许可,亲密不是理所当然的,它应该是被允许、被请求、被回应的。
你知道,每一个边界清晰的关系,都是双方共同建立的,而不是一方强迫另一方放弃自我。如果说从前的亲密是没得选的热闹,那么现在的疏离则是有意识的选择。我们不是不想靠近人,只是不愿意再一次被随意侵入。
边界不是墙,而是门。有门才有进出的可能,而不是让人随便闯进来踩乱你的生活。
那些在火车上拉帘子的人,其实比谁都懂社交的意义。他们只是希望,当你想靠近时,能先敲敲门。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