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两年前断供的房子,已经被法拍了:最差的结局,却是普通人唯一的生路
2025-07-28

我其实也有一阵,天天刷法拍房。

不是想捡漏,也不是想买。只是半夜醒来睡不着,手机一打开,就不知不觉地刷起那些“被人放弃的家”。价格从一百多万开始,一路往下掉,七八十万的房子贴着“无人出价”的标签,被平台冷冷摆在那。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些数字后面,到底塌了多少个日子。

以前买房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攒够首付就是赢了,心想着只要按时供下去,就离安稳不远了。可真到这两年,眼见那么多人供不下去,才明白,安稳从来不是房子给的,它只是一层薄薄的墙纸,贴得再好看,底子一旦裂开,就什么都藏不住了。

我记得有个朋友,前年还笑着说贷款买房“逼自己成长”,今年年初房子就进了法拍。他说自己其实早就知道撑不住了,房贷每个月像石头压着,账户里连吃饭都要精打细算。可他说,“我没办法停,因为这是我妈一直念叨的梦,是我老婆孩子觉得有面子的东西。”最后他说他断供的那天,反而松了口气。

有时候我们以为最坏的选择,是放弃;其实最坏的,是明知道撑不住还继续耗下去。人不是水库,撑得太久,不崩也干涸。

断供的人,不一定是不负责任的人。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先把责任扛到极限的人。银行的通知书一封一封来,他们都早已习惯了;法院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他们已经没有情绪回应了。那种“我尽力了,但还是没能保住”的无力,是最磨人的。外人看不见的,是他们曾经做了多少精密计算,把孩子的兴趣班停了,把父母的药换成最便宜的,信用卡额度一张转一张,连家里灯泡坏了都没舍得换。

而最终,那扇一直亮着的门也被换了锁。

我也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走到那一步,我该怎么办?我愿不愿意承认,那个曾让我充满希望的“家”,现在变成了我逃不掉的债?我有没有勇气关掉它的大门,搬出去,承认自己输了?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太明白“房子”这两个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了。它从来不只是砖瓦,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稳定的全部幻想。从小被教育要买房,要有房产证,要按揭贷款——因为这是大人教会我们的安全感,是我们对抗不确定的防护罩。

可现实这几年太狠了。裁员,停工,欠款,身体突然出状况,孩子学业压力……哪个不是连环炸弹?有些人不是输给了房贷,是输给了时代太快变了。

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在法拍平台下留言:“这是我唯一的家,请大家别出价,让我慢慢把贷款补上。”那一刻我眼眶有点热。他可能知道希望不大,但他还是试了一下。因为人到绝境,总还会对世界留一点信任,就像在沙滩上画一个圈,哪怕潮水很快冲掉,也希望有人看见。

也看到一个女人说,房子被拍走那天,她没哭,只是跟儿子说:“以后我们租的房子也是家。”她说话的样子很平静,我知道,那平静后面,是无数个夜晚她反复告诉自己“别怕”的训练结果。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这些法拍房,我会说,它们就像城市里的裂痕,被涂白、被遮挡,可总会漏出一丝旧色。它们是那些曾经努力活过的人留下的印子,是真正的“生计痕迹”。

我现在不再急着供房了,也不觉得“有房才算有根”。我更想找一个能让我安心的生活方式,不用总在算账,也不用为了一个月的贷款赔上全部尊严。哪怕房子是租的,我能给家人一个稳定的节奏,能吃顿热饭,说几句笑话,那就够了。

我知道我不是唯一这样想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房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不再是炫耀的资本,不再是“上岸”的象征,而是一个庇护所,一个有灯有锅、有书有笑声的地方。买不买得起都没关系,活得好才重要。

失去房子不是终点,有时候反而是重启的开端。

只是要跨过那个心理的坎,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有一点点自我宽恕。

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走对每一步棋,现实却往往逼我们交出那只手。但棋盘从来不只一局。只要还有心,就还能走下一步。

有时候放弃,是为了留下活着的自己。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