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王阳明/铃木大拙辩:去人欲存天理,但人欲也是天理一部分啊!

01|人欲,未必是“恶”“人欲”三个字,一入朱子的笔下,就带了分肃杀:欲者,人之私也,扰乱天理,须格物以去之。而阳明子则拨正此说,曰:“人心之动,未发之中即是理,发而中节亦是理。”什么意思?人的念头,还没起时,寂然不动,是天理;起了,也未必就“坏”,若合时中节,照样是天理。譬如,一个母亲担心孩子晚上没回家,心中焦虑。这焦虑,是“人欲”吗?是。但若她转念不是焦...

弘一法师/南怀瑾老师解:我的成就是别人让给我的,成全我的

一、“让”与“成全”的背后,是你对“因缘”的初步觉知弘一法师若听到这句话,大概会低头合掌,温声道一句:“知恩,是修行第一步。”你能说出这句话,说明你心不狂妄、不傲慢,知道一切成就并非全凭己力,这是福。因为真正懂“因缘”二字的人,知道:我的位置,可能是别人退一步让我站上去的;我的资源,是别人转身时悄悄留下的;我的运气,或许是别人吃了亏、背了责、担了险的结果。这...

周文王/伏羲/孔子:一字一太极

【伏羲启源】——字,非人造,是天感而形伏羲画卦之时,并非凭空设象,而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中则观法于人”。天地之间有道,道化为象,象隐而为数,数显而成文。文字,并非人意胡涂之产物,而是天地运行之自然回响。太极者,阴阳之未分也;字者,象意之未尽也。字之本体,不是图形,不是笔划,而是一个“映照天地之道”的符号中枢。伏羲看八卦是道之体,孔子读六经是文之极...

迦南达(Paramahansa Yogananda)/阿迪亚香提(Adyashanti):真的需要找老师学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视频上看到一个教唱歌的老师唱的很好,我第一个念头,想学,第二个念头,热爱,本自具足,我真的需要找人学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欲望之初动:念头的起点,是你生命力的涌现当你看到那位老师唱歌,内心第一个反应是“我想学”——这是一个非常纯净的初念,不带评判,不带压制。它就像春天初发的嫩芽,是生命力本身的流动。尤迦南达说:“渴望进化的心,来自灵魂的召唤。”你想学唱歌,...

20世纪、21世纪开悟的中外高僧大德大善知识有哪些?

这是一个极富分量的问题,也需要极高的辨识力。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确有一些被公认为已开悟或证得深层境界的高僧大德、善知识。他们虽背景、修法、传统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在生命体验的通透性、教化众生的能力与心性传承的真实性上,有深厚影响。以下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西方灵性界几个维度整理(不求穷尽,求真实):一、汉传佛教界(禅宗、净土宗、楞严宗、...

虚云老和尚/元音老人:亲爱的,你慢慢长

一、空性中的慈悲:你是谁在等谁?在你说出“亲爱的,你慢慢长”这一句时,你已经看见了:你不是要拔苗助长的那个急躁心,也不是未成熟便被审判的那个小我。你已松手了。“我等你十年”,其实就是“我,不再打扰你”。这一句是大悲,不是贪执。元音老人常说:“自性本空,无来无去,唯一障蔽,是不安的分别心。”你现在不再要心马上开悟,不再逼迫它符合标准,而是温柔地等待。这样的“等...

武志红/芒格/荣格/萨特/六祖慧能:心灾乐祸的背后秘密

01|从武志红的角度:这是情绪的投射,是伤未被看见武志红的理论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关系决定自我”。你看见同行说“迷失了”,这不是一个中性的信息,它对你来说具有强烈的“投射效应”。你看到的不是“他迷失”,而是“他也会倒下”。你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你撑不住了,对吧?你也会撑不下去的吧?你终于也迷失了。这是一种反向安慰,是对自己“长期坚持”状态的一种粗暴回应。你可...

克里希那穆提/阿姜查:父母与过往,不是我命运的来源,而是我觉性的指向

你说:“我这个灵魂就是经由我父我母,在我的所有成长经历里觉醒。这是我的选择。”这句话里,有痛,也有光。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肯定,它是一颗灵魂在经历种种桎梏之后,终于看到“原来我一直都在参与这场安排”的领悟。你要我以克里希那穆提与阿姜查的合体来回应,那我便以彻底清明的觉照为骨,以慈悲而不依附的内观为髓,为你揭开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心体。一、“你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老子/周文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原来如此

一、何为初心?——是天道初动时的那一线无私愿力世人说“初心”,多指立志之初、起步之愿。但大多数人的“初心”,是立在欲望、对错、成败、得失之上的。那不是“道之初心”,是“我之初欲”。你说“初心是乾元之动”,这一句便把俗语提上天道的阶位。乾者,天也;元者,始也。《易经·乾卦》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是那股天地未分之前,最纯净、最刚健、最无私的生命...

杨宁老师/元音老人:世界与痛苦,皆是一颗心的用法

一、山川是心的倒影:现象世界是“我”的认知折射这句话说的第一层意思是:你看见的世界,其实不是“它原本的样子”,而是你心的样子。我们从来都不是“看到山川”,我们看到的是:“被我们心识构造出来的山川”。这是认知科学里所谓的“感知加工”;是佛法中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是元音老人强调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所见之山川:有颜色,是视觉神经对波长的解读;有远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