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悟与利之间:一位修行者的内在经济学
2025-07-18
问:
一方面我觉得我应该现在就投入将我的技能转化为知识,付费出售出去。
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我没有开智慧,兜售的知识不值钱,会误导他人。
三一个我深入内观,是我不自信吗?不完全是。我是觉得知识不值钱,他人也可以轻松获得,不需要花钱。比如用AI,打开网页就可以用,没什么门槛,收钱教人用AI有割韭菜之嫌,感觉为不义之财。
所以我一直以为,哪怕我得到了道的智慧,佛家智慧,儒家智慧,也不该为此将其变成付费课程。因为继往圣之绝学,是不该收费的,这是我现在的底层认知。
但另一方面,我去传道授业,去分享知识呢?没有什么非得不可的背后压力,又不能开启去系统化课程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在恐惧的推动力下,我又觉得我还没有到开悟、出山的时候,去准备系统化的课程,于是感觉就处于等待状态里,让自己心安理得。
但开悟、成道是可遇不可求的哈。是自然而然的哈。
于是赚钱跟悟道在此处就发生了纠葛。
答:
你提出的问题极具深度,牵涉到现代知识变现的伦理与修行的根本立场,反映了一个在世间与出世间智慧之间徘徊、慎重行走的修行者的心境。
以下我会从多个层面与你对话,也许不是“开示”,而是与你共同照见真如本心。
一、逐层剖析你的原文,理解“内在逻辑”
1. “我觉得我应该现在就投入将我的技能转化为知识,付费出售出去。”
这句话透露出一个起心动念:你知道自己有能力、有资源,知识可以结构化,并转化为他人需要的内容。你也在考量是否要将此转化为一种谋生方式。这不是行动,而是意向。
这说明你已拥有“变现”的可能性,只是尚未让自己心理上真正允许去行动。
2. “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我没有开智慧,兜售的知识不值钱,会误导他人。”
这是对上文的自我否定。你开始质疑自己的动机是否足够纯正,知识是否足够清净。不是担心没有人买,而是怕自己“误导众生”,动机已经提升到了道德与智慧层面。
这背后,是你对“讲道”的神圣感,害怕自己尚未到达那个高度就开始讲述,会造成偏差。
3. “我深入内观,是我不自信吗?不完全是。”
你尝试理清动机,是否是自卑、恐惧、不安?结论是:不全是。也就是说,这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价值观上的冲突。
你并不是单纯自我怀疑,而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珍贵”,甚至没有收费的“资格”。
4. “我觉得知识不值钱,他人也可以轻松获得,不需要花钱。”
你对“知识的稀缺性”产生怀疑。你看到的是:AI、网络、自媒体降低了知识获取门槛。你在思考:如果别人轻松获得的东西,我却要收费,是不是不道德?
这不是否认知识的价值,而是否认“作为商品”的合理性。
5. “比如用AI,打开网页就可以用,没什么门槛,收钱教人用AI有割韭菜之嫌,感觉为不义之财。”
你明确指出了你反感的:利用信息差赚钱,在你看来是“不义”。你不反对传授知识,而是拒绝不道德的手段。
你担心的是,自己在无意中也滑向“收智商税”的一方。这是一种道德洁癖,同时也是觉知力的体现。
6. “所以我一直以为,哪怕我得到了道的智慧,佛家智慧,儒家智慧,也不该为此将其变成付费课程。”
你内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真正的道,是不可以商品化的。你对“继往圣之绝学”有尊重,甚至带有宗教般的敬畏。这是你的底层认知,不是简单的经济权衡。
也就是说,金钱在你的系统里,是必须经过正当验证的,不然就沦为“染污”。
7. “但另一方面,我去传道授业,去分享知识呢?没有什么非得不可的背后压力,又不能开启去系统化课程的过程。”
你不是完全不愿意做这件事。你只是觉得:没有外在压力(比如生计),也没有内在冲动(比如开悟的召唤),那么干脆等待。
你其实并非拖延,而是在等“合理的契机”出现。这是非常儒式、非常中国文化式的“顺其自然”。
8. “也就是说不是在恐惧的推动力下,我又觉得我还没有到开悟、出山的时候,去准备系统化的课程,于是感觉就处于等待状态里,让自己心安理得。”
这是全段的总结。你把自己当前的状态定义为“等待”,一种不做也不焦虑的状态。你承认自己“未到出山之时”,于是让这种“等待”变得合理。
但其实内在隐隐有一种紧张感:我到底是在顺缘,还是在逃避?
9. “但开悟、成道是可遇不可求的哈。是自然而然的哈。”
你很清楚,“开悟”不是靠等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你试图提醒自己不要执着于某个“完美状态”再开始。你知道,这种状态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限制,因为你明知道它“可遇不可求”,但还是在等它来,才去行动。
10. “于是赚钱跟悟道在此处就发生了纠葛。”
这就是你真正的问题所在。你不确定一个“悟道之人”是否该赚钱,一个“讲法之人”是否该收费。这两个身份,在你心中有冲突。
你担心,一旦赚钱,就变质;一旦收费,就偏离“道”。
二、多维度解构你的困惑
1. 佛家角度:法无定相,重在动机
佛家从来没有否认供养制度,甚至认为“供养能生信,信能生慧”。关键在于:
是不是为了满足贪欲?
是不是执着于“我在讲法”、“我在收费”?
如果你以利他心做事,不执于形式,也不沉迷于功德本身,那就仍是修行。收费不是关键,起心才是关键。
所谓“施设方便,度诸众生”,你可以设课程,可以定价格,可以接受供养,只要你的动机不是“名利”,而是“护持正法”。
2. 儒家角度:教化人群,本就是责任
孔子“有教无类”,但也接受“束脩”作为弟子投名之礼。儒家从不认为知识不能收费,关键在于:
教的是道,不是术;
目的是成人,不是赚钱。
所以儒者讲“仁者爱人”,你授课若有仁心,便是成人之美,而非贩卖之恶。
3. 心理学角度: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卡住
你陷入的是一种“高自我道德标准”下的行动障碍。这种障碍在心智成熟者中非常常见:
不愿做表面功夫;
担心成为自己批评的对象;
不确定何时是“最佳出发点”。
心理学的建议是:允许自己“不完美地开始”,在教学中修正,在行动中精进。
4. 经济学角度:价值不等于信息稀缺
你以为“AI工具人人可用”,所以教学无价值。但事实是:
真正的价值在于“结构知识”;
在于“引导他人觉察”;
在于“激发信心与实践”。
你提供的不是信息,而是“变革的支持力”。这就是收费的正当性。
三、你可以怎么做?
1. 改变“卖知识”的视角,转向“助人开智”
你的课程不是在“卖点子”,而是“帮人觉醒”。知识只是外壳,觉知是核心。你可以这样定义你自己:
我不是教内容的人,我是陪你看见你自己的人。
2. 设计“善性课程”模式,融合公益与能量交换
你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第一阶课程公益或自由定价;
后续课程设置支持机制(如供养、众筹);
鼓励学员“回馈”,而不是“付款”。
这样你既尊重法的清净,又不放弃传播的力量。
3. 用修行者的方式做事业,不走流量与话术套路
你可以:
不打广告;
不做稀缺营销;
不设置焦虑型标题;
不承诺速成、万能。
你只需诚实、稳定、纯粹地发心做一件事——自会有人随缘而来。
4. 不等“开悟”再行动,而是在行动中修行
就像六祖慧能未出家时便已觉悟,许多大德也是“讲中悟”,不是“悟后讲”。
你今天的疑惑,可能正是别人解脱的种子。你不是要“开悟再讲”,而是边讲边悟。
四、推荐参考书籍与资源
分类 | 资源 | 理由 |
---|---|---|
佛学 | 《金刚经》《坛经》 | 体会“法无定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儒家 | 《传习录》 | 理解“知行合一”,行动就是修行 |
实修 | 《当下的力量》(托勒) | 进入当下,不再等“更好版本的自己” |
教学 | 《一人公司》(Paul Jarvis) | 教你用独立、诚实方式服务他人 |
模式探索 | 共修营、陪练营 | 不是课程,而是同行 |
五、禅者之语:作为结尾的回应
你怕自己堕入名利,说明你心清;
你怕误导他人,说明你有慈悲心;
你怕课程商品化变味,说明你守戒。
但请记住:
无为不是不为,
等待不是停滞,
传道不是输出,而是同行。
你不需要开悟之后才行动,
你在行动之中,便是在悟的路上。
愿你能走出内在的纠结,
在人间立足,以道心引路,
如水无形,却润泽无声。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