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堕于纯情,无尽烦恼
2025-07-18

人心若任情而行,便如水向下流,終將沉於欲海之底。

靜坐時讀至《楞嚴經》中一句:「純情即堕,純想即飛。」初聞之時心中一動,像是靜夜中被一縷清風吹醒。這世間眾生浮沉輪轉,苦苦無歸,皆因一念未明,情愛未斷。那「情」不是溫柔與悲憫之心,而是染著於色、聲、香、味、觸中的執取之意。佛言「純情即堕」,實是慈悲語,非責備,亦非摧毀,而是要我們照見自身的情欲如何成為下墮之因。

欲望的情,不過是虛妄習氣於身心之間的凝結。

我曾觀察自己,在念起食物、舊人、美物時,身體竟會自然反應。口中生津,目中含淚,肌膚微熱,氣息緊促——這些非外來之事,皆由念起而動。情若不察,則會一層層編織出沉重的網,把人纏在六塵之中難以自拔。愛所成之水,看似柔潤,實則沉濁;一旦心神久陷其中,念念相續,便如石沉池底,難以回升。這便是「愛水成堕」的本相。

純粹的情欲,不是愛的高貴形態,而是執著的極端現象。

世人往往誤會,以為佛法棄情斷愛,等同於無情無義。然而佛說之「情」,非是指慈悲心、感恩念,而是那種將一切外物據為己有的佔有欲。當一個人只想著「我要得到」、「我要擁有」、「我不能失去」,那便不是愛,而是恐懼的影子。這種情,將人困於幻象的牢籠,使人失去心之明鏡。久之,便造下更深的執,更重的業,導向輪轉無窮。

離情非斷愛,而是看清欲的根,再還心以本初的清明。

我記得初學佛法時,曾試著強行「斷情」,但那樣的修行不過是壓抑與逃避,心中反而更苦。後來漸漸明白,佛所說的離情,不是逼迫自己成為「無情者」,而是練習在一切情起之時,能如實觀照、如實放下。不是不動情,而是不被情所困;不是沒有愛,而是不將愛化為索取。真正的慈悲,是從超越個人情欲之後自然生起的,是在「不為自己」中看見「一切眾生」。

有情而不染,方為菩薩在人間;悲心不失,正是佛智之光現。

修行不離人道。菩薩住世,不是無欲無情之形體,而是深知人之情而不為所動。因為他們早已見過情欲如何引人入苦,見過無明如何將愛轉為恨,見過歡喜如何轉為執著。他們選擇不捨眾生,卻不再為眾生所牽。他們的愛不再是期待回報的交換,而是一種甘願付出的恆常清涼。他們的慈悲不帶熱躁,而是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唯有人身,能生覺悟;唯在人間,可證真理。

我常想:若非今世為人,我哪得有機會聞法、思惟、實踐?若墮於畜道,心識昏昧,修行無由起步;若上升諸天,樂境充盈,亦無出離之心。惟人道苦樂參半,正是行願修行之地。此生若不精勤修持,待失人身後再欲求道,便如失船於海,欲渡無門。佛經中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語非誇言,而是血淚智慧中提煉出的實語。今得人身,不可空過。

修行之道,不是遠離現實,而是於日常中逐漸淨化自心的習氣。

我發現,一切欲望的起點,往往都是一念未照見。當我想擁有某物時,若深觀那起心動念,便會發現:它不是來自需要,而是恐懼;不是來自愛,而是匱乏。若不即刻放下,這念頭便會如野火燎原,一路燃燒我清明的本性,讓我為之奔波、焦躁、患得患失。修行不是否定念頭,而是觀其起處,識其真相,讓它從幻化中自行消融。

一念貪起,如滴墨入水,擾亂本來澄澈;一念觀照,如陽光穿霧,自可重歸明朗。

我對自己說:不是不許我有情,而是願我能在情中見性;不是不許我愛人,而是願我愛得清明、自在、不為所困。真正的修行,不是冷漠與封閉,而是柔軟與通透。這世間有太多苦,是因愛而生,又因愛而苦。若我能從中抽身一寸,便能為他人多開一分明處。若我能離情不離心,斷欲不斷悲,那麼我所行的,便不僅是修行之路,也是回家的路。

純情即堕,非拒絕愛,而是指引愛向上的通道。

當我們願意將原始的情愛之火,化為智慧之光,將依賴與貪著轉為慈悲與無畏,那麼即便仍在人間,也不再陷於人間的苦網。我們仍會流淚,但那淚是悲憫的淨水;我們仍會動情,但那情已非執,而是一種願力的化現。情升為慈,欲化為慧,這正是佛陀告訴我們:情非必然為墮,轉情即飛,願力通天。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