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念道心起,万般天机开
2025-07-18

人生最可貴的,不是能做什麼,而是能成為什麼。

靜夜時分,我坐在窗邊,月光映在指尖,一念緩緩浮現:這一生,究竟應當投向何處?人世萬途,或可行醫濟世,或可治國安民,或可耕田持家,皆為美事,但若問最究竟者,心中回響的,總是二字:成道。這並非高遠之語,也非離塵避世之選,而是對生命最深、最誠的一份回應。

若不願將整個人生交出來,成道之門,便永遠只是遠觀。

成道,不是旁門技藝,不是悠閒興趣,也不是風花雪月的片段體會。它需的是一個人,把最好的光陰,最堅實的信念,最溫柔的意志,全數交予這條道路。如同農夫不可能只在閒時種田,行者亦不能只在方便時修行。若一個人連今生都不願奉獻,卻期待無量功德降臨,那無異於想在空中築屋,不觸地而求穩。

能修行的身,是千劫難得的人身,錯過便不知何年何世可再。

想來令人悸動:我們已非貓非狗,非餓鬼非天神,而是此刻活著的「人」。這身體雖有病痛,有煩惱,有衰老,有慾念,但正因如此,它才是真正的道場。若是上了天堂,心隨境樂,念難出離;若是墮入地獄,痛苦無間,難生善念;若是轉生為畜,心識昏昧,道念無由而發。只有人身,具苦亦具慧,能知無常、能起願心,能受法、能行道,是三界六道中最難得、最可修之處。

生而為人,已是天機暗轉;願意修行,則是天心顯現。

我有時靜思:這輩子能有因緣聽聞法義,思惟空性,知有道在前方可行,其實不是我的聰明,也不是我的福報,而是前塵中累積的願力在今生成熟。此一願,如種籽藏於深泥,如火星伏於灰中,若不珍惜,如同農夫春日不耕,秋來空倉而歎;若能深信與承接,那麼整個生命便不再是偶然,而是一場覺醒的契機。

道不在彼岸,不在山林,不在他人之手,而在當下願意的一念之中。

我曾以為,修行要等老了閒了,等事業圓滿了,等塵緣都淡了。但道心從不等待它熟了才來,而是等待我何時肯真實啟動。若此刻有一念願行,則此刻即為道場。掃地即修,待人即修,行住坐臥、喜怒哀樂,無一處非修行。不是離群才能修,而是在人間看清人心,於五蘊中見空性,這才是深深的入道。

若此生不修,他生更難;若此刻不行,道路不再。

有人說:「我來日方長,來世可續。」但來世若不做人,修從何起?試想若墮入異類,語言無能、念頭不清,即便有願,也難行一寸。所以佛陀在《法華經》中屢屢示現: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此時此地,即是最殊勝的因緣。修行不是抽離世界,而是把整個世界視為鏡,映出自己,然後將每一次相遇、每一份情緒,化作回到本心的路。

修行不是要求外境清淨,而是鍛鍊心能於塵中見性,於俗中存道。

人生若只為安逸與舒適,那麼稍遇波折便會退轉;若將一生許於道途,那麼每一次困難,都是破我執的機緣。正如山路艱險,方能養穩步之功;風雨交加,方見篤定之心。有時我會自問:此刻的我,是否願為成道而改變?是否願為成道而受委屈、耐寂寞、捨面子、斷習氣?若能點頭,那麼這一念已足以震動乾坤,啟動萬善之因。

成道的心若起,人生便有了真正的歸處,不再只是在世間遊蕩。

許多人活著,是為了尋找意義,但真正的意義,從來不是尋來的,而是內心自生的。當我們願以此生為修行之道,那麼所有的行動就不再只是求果報,而是自性開展的過程。這樣的生命,不再浮躁於得失,不再恐懼於死亡,而是深知:我在行一條回家之路,而這條路,即是道。

一生若能走向成道,即使萬事未成,也已不虛此生。

有時夜裡,我靜坐不語,聽風入窗,燈光微黃,忽然心中一片清明:此身短暫,心念真實,若不以此身修此心,何以為人?世間的美好再多,若不能帶著它們穿越生死,它們終將成為泡影。唯有道,能超越苦樂、勝負、生死,是唯一值得一生投入的事。而人生的價值,不在成就了什麼,而在於:我是否曾以全部的誠意,走過一條通往光明的路。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