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真的下定决心善良,就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打倒。于东来的故事,其实我看了不止一遍。每次看完之后都沉默了很久,像是刚走出一场暴风雨,衣服还湿,头发还滴着水,身上却有种不可思议的安定感。这种感觉,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他明明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但最后却走出了一个足够干净、足够辽阔的生命轨迹。不是他有多聪明、多有背景,也不是他一开始就知道...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不是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是慢慢形成的坏习惯。有些时候你甚至不会察觉,习惯就已经替你做出了选择。你以为只是在放松,其实是在失控。你以为只是不想努力,其实是在往下沉。越是反应不大的行为,越容易成为让人退化的温水。那些悄无声息消耗你意志的举动,它们不响,不疼,但它们杀得最稳。像有段时间,我每天晚上睡前都会说“刷五分钟手机就睡”,然后五分钟变十...
“我也有价值”——这句话,只有从泥泞里挣扎出来的人说出口时,才会带着震耳欲聋的力量。我以前总以为,人得有点“用”,得能做成点什么,才配被世界认可。后来我才明白,有时候连“被允许成为一个普通人”,都是一种奢侈。尤其是对一个天生被判了“无用”之刑的人来说,光是站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陆鸿说,他十个月大时烧坏了脑子,走路像是被风推着走,说话磕磕绊绊。小时候的他出门...
中年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学会轻盈呼吸的起点。有段时间,每天下班回家都像从一场绞尽气力的拉锯战里爬出来。人还站着,但整个人像是被卸了骨头,沙发一坐下,就不想动了。厨房的灯还没开,手机丢在门口玄关,鞋也没脱,就那样坐着发呆,听不进人声,回不了消息。不是讨厌谁,也不是想躲避什么,就是单纯地不想再被任何一丝信息打扰。我后来明白,那不是“懒”,是耗尽。我们以为的“正常生...
读书多的人不是不会痛苦,而是更有办法穿越内心的漩涡。情绪太满的时候,我会反而沉默,像一只瓷碗,装不下了就要裂开。那时候没有人可以倾诉,不是因为没人听,而是连自己都讲不清楚。只是觉得心里太吵,想停一下,但日子不等人,手机不停震,外面世界在催你“振作一点”,可身体里那个最想被听见的声音,始终哑着。后来是翻到一句话,“读书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看见”。那天阳光正好...
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压力或失败,而是耗尽心力之后那种无声的放弃。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让你动弹不得的时刻,并不是任务太多,也不是挫折太大,而是你坐在桌前,什么也不想做,眼前的字一个一个地晃,像水面上的光,晃得你想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其实你不是懒,也不是不想努力。你只是在心里偷偷崩塌了很多次,外面看起来还站着,可是里面早就蹲下了。你还在准时打卡,还在回...
积极是一种责任,不是一种气氛。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说着“没必要强颜欢笑”的人,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真的笑过了。他们不是不想快乐,而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快乐,好像只有苦大仇深,才符合这个时代的气质。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越来越悲观,聊天记录里的句子越来越短,连发语音的人也少了。不是大家不愿意分享,而是每个人都越来越怕,怕说出来的情绪不被理解,怕自己稍微一乐呵,就被误...
高段位的人,从不指望世界靠谱,而是擅长在乱局中攫取筹码。这个世界当然有很多草台班子,随处可见,躲不开,也改变不了。什么岗位都有混子,什么行业都有尸位素餐的人。他们混迹其间,仿佛能一直得过且过,像杂草一样,没人清除,就一直生长。很多人看不惯这一切,觉得凭什么这些人能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些真正下苦功、讲专业、肯负责的人反而被压在角落?是的,凭什么呢?可现实就是这样...
接纳自己,从来不是“算了”,而是“我还在走”。有时候人在低谷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烂透了,不配被喜欢,不值得原谅。心里明明也知道“接纳自己”很重要,但听见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反而起了反感,好像对方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经历了什么。是的,这种时候,“无条件接纳自己”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像一句空口号。它太干净了,干净得像悬浮在半空中的一句标语,没有触碰过现实,没有沾染过...
低能量的状态不是懒惰,是身体和心灵发出的求救信号。有时候并不是不想做事,而是整个人像卡在某个隐形的断层里,提不起劲,也没有动力,就算睡够了、吃饱了,还是一整天都昏昏沉沉的,脑袋像是泡在雾里,身体则像是被什么钝重的东西压着。我后来意识到,这种状态其实跟阳光很有关系。连续几周没有见太阳的日子,特别容易让人情绪低落。像是缺了一块电池,整个人都在省电模式里过活。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