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狗都不如”的那个人,年入1000万了
2025-07-30
“我也有价值”——这句话,只有从泥泞里挣扎出来的人说出口时,才会带着震耳欲聋的力量。
我以前总以为,人得有点“用”,得能做成点什么,才配被世界认可。后来我才明白,有时候连“被允许成为一个普通人”,都是一种奢侈。尤其是对一个天生被判了“无用”之刑的人来说,光是站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陆鸿说,他十个月大时烧坏了脑子,走路像是被风推着走,说话磕磕绊绊。小时候的他出门总是低着头,因为别人看他的眼神不是好奇,而是那种隐隐的嘲笑——带点“你怎么还活着”的味道。别人上体育课他不被允许去,别人下课打闹他被排除在外。久而久之,他就学会了少说话,不多看人,也不再笑。
他说,有一次去应聘,门卫看了他一眼,就递给他一毛钱说:“走吧,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还有老板当着他母亲的面说,“我养一条狗都比他强。”——那天他回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动不动地坐了半天。他甚至一度恨过妈妈,觉得她为什么要让他来到这个世界。
可这个男孩没有停在那一刻。他说,他无意中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是个残疾人,你才是家里的顶梁柱。”那句“他是个残疾人”,让他心里像塌了个坑,但也让他突然清醒了。他说,他要成为能撑起家的那个人——不管多慢,不管多难。
从骑着自行车五十多公里去打工开始,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他摔进泥沟、摔坏牙齿,但他坚持了下来。他不愿再麻烦任何人,连自己叔叔的工厂也主动辞职,因为“不想给恩人添麻烦”。他说得轻描淡写,但你能想象他每次提笔写辞职信时,手有多抖。
他开始摆摊,修车、修坐垫、修零件,他一口气开了六家店。他不挑活儿、不挑时间,只知道要做点什么——哪怕只是让人们愿意对他说一声“陆师傅”。从一个被拒之门外的“废人”,到路人愿意停下来找他修车,这中间隔着的不是技术,而是一个人心里的自我重建。
他的幸运在于,他没有因为曾被踩进泥里,就变成一个也会踩别人的人。他说,有一次一个老头来做金婚视频,他忙了半天,怎么也不肯收钱。第二天老头来了,说他是摄影教授,要教他拍照。他学了,还盘下了照相馆。
可顾客来了,看他模样就走。他就花时间把自己的照片P了又P,掰正头,修正表情。他说,他要让自己先成为“能让人信任的样子”,然后才有机会说服别人:“你也可以信我一回。”
他说,这一回不是给自己争口气,而是为了下一步。
他还说,他带了几十位残疾人一起做相册厂,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只能去做端茶扫地的事,他不服气。他说,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没人给机会。一个只能用右手打字的人,现在一分钟八十字;一个听力几乎全失的人,现在是工厂打包最细致的人。
他说,他们不是“我可怜你所以收留你”,而是“我知道你行,只是你需要一个地方”。他说这些话时很轻,但那种掷地有声,不是说出来的,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他说他很傻,跟阿甘一样傻。但他傻得有一股劲,一种“你说我不如狗我就要活得像人”的倔强。
你听着他那些话,忽然就觉得自己这一路上对生活所有的抱怨,好像都站不住脚了。他在那么差的起点上,都没放弃过自己。你有什么理由对自己松手呢?
我想,有时候我们看待“有价值”的标准太功利,太急功近利。一个人有没有房子,有没有钱,有没有职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在用力活着。他是不是有一天能对自己说:“我有价值。”
陆鸿做到了。他不但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还照亮了别人没路走的那段暗巷。
你说,一个“连狗都不如”的人,最后年入千万、带残疾人就业、被人尊称为“陆老板”,这不是什么励志剧,也不是主旋律鸡汤,这就是一个人跟命运硬扛到底之后,命运也开始点头的样子。
不是因为他强大,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放弃过成为一个“能为社会做点什么的人”。
他说,老天安排得很好。
他说,“我也有价值。”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笑了,那种笑,很安,很静,也很真。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