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建议你「无条件接纳自己」
2025-07-30
接纳自己,从来不是“算了”,而是“我还在走”。
有时候人在低谷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烂透了,不配被喜欢,不值得原谅。心里明明也知道“接纳自己”很重要,但听见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反而起了反感,好像对方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的,这种时候,“无条件接纳自己”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像一句空口号。它太干净了,干净得像悬浮在半空中的一句标语,没有触碰过现实,没有沾染过生活里那些细碎而烦人的失败、愧疚、羞耻和懊悔。你坐在房间的角落,脑子里不断回放那件搞砸了的事,胸口像被砖压着,谁来对你说“要学会接纳自己”,你就想问一句:“那我搞砸的这件事呢?我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呢?我一次次做不到的那些努力,怎么算?”
其实说到底,大家抗拒的不是“接纳自己”这四个字,而是被简化的那种方式。像在强行让你闭嘴、让你不要多想、让你自我麻醉一样。你明明正在痛苦里挣扎,却有人在旁边安慰你说“你很好了”,你会更崩溃,因为你知道你不够好,你不是没努力,而是努力了也还是一地鸡毛,你很清楚这些过程,可别人却像跳过了所有的挣扎,直接按下了“释然”按钮。
所以,与其说“无条件接纳自己”,我更愿意说,“你可以为自己创造一点空间”。不是原谅,不是纵容,更不是躺平,而是一种“我知道我还没到那里,但我正在往那里走”的空间。是给自己一点点喘息的余地,在崩溃和坚持之间,找到一个还不那么想放弃的理由。
每个人的处境真的不一样。这句话听起来像废话,但越活越久,越能体会它的分量。有人从小就被爱得很好,被理解得刚刚好,他们遇到问题时,不容易把错全归咎于自己。而另一些人,像小易那样,从小就被放在“如果你不好,爸妈就不爱你了”的环境里长大,她必须不断地拼命表现,才能争取一点点安全感。
她现在只要一失败,脑子就立刻跳出那个旧剧本:“你看你做不好,别人就不要你了。”不是因为她想这么想,而是她的身体和大脑已经习惯了这样保护自己。这种从小就写进身体里的条件反射,不是靠一句“你要学会接纳自己”就能立刻改写的。
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接纳自己,而是不知道怎么做。他们太需要一种现实中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可以被接受的——哪怕是一点点也好。比如今天虽然又失控了情绪,但之后我愿意去跟对方道歉;比如我还是没开始写作业,但我愿意先把电脑打开;比如我今天没有完成所有计划,但我有去洗个澡,让自己别太狼狈。
这些小动作,可能看起来毫无意义,但它们是唯一能让你“对得起自己”的证据,是你给自己留的一线光。而不是说非要等你完美、等你进步到一定程度,才配得到“被接纳”这个资格。
理解自己的处境,并不是在为自己找借口,而是在为自己找一个更可持续的出路。就像有的人说“人不能靠骂自己进步”,这句话听起来像鸡汤,但你回想一下,你上一次靠骂自己变好,是哪次?有没有可能,你只是越骂越烦、越骂越想躺平?有没有可能,每次自责完之后,你对自己的信任感也跟着流失了?
那如果不靠骂自己,我们该靠什么呢?靠一种非常温和,但不轻飘的理解。比如说,“我知道我现在没办法专注,那我就先做五分钟”;比如说,“我知道我很怕失败,那我就先设一个不那么难的目标”;比如说,“我知道我不可能今天就彻底不发脾气,那我至少今天愿意去反思,发完脾气我可以试着修补一下。”
这些就是“低条件接纳”的起点。不是放弃努力,而是调整方向。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找到更适合当下自己的节奏。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很难立刻见效。你会怀疑,会觉得这套方法太慢,太温吞,太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自律”或“成长”。但它是真的适合你这个此时此刻状态的你。是能让你继续走下去,不至于在心里打结、彻底否定自己的那种方式。
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容易忘记自己所处的“地形”?明明自己是负重爬坡,还非要拿别人在缆车上的速度来衡量自己。这种比较没有意义,甚至是伤害。
是的,我们不是谷爱凌,我们不是那些从小就被赞美和资源包围长大的人。我们没有地图,没有缆车,很多时候连脚下的路都看不清。但我们还是在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点试着找出路。
所以,不要急着跳到“我已经很好了”的结论,也不要着急把“我很糟糕”当成定论。你只是还在路上,你只是还没走到那个你想成为的地方。
接纳自己,不是“我现在这个样子也很好”,而是“我现在这个样子,也还是我,我还在努力着。”
我不建议你“无条件接纳自己”,因为那太难了,也太不真实。但我真心希望你能试着“低条件地,对自己温柔一点”。
可能只是今天不骂自己,可能只是今天早点睡,可能只是今天没有放弃,也许就是从这点点滴滴里,一点点,开始接纳自己。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