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窗外的天色还没亮透,楼下的保洁车一圈圈绕着小区转。林青坐在书桌前,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屏幕上闪着一句她前几天随手写下的句子:“人为什么越来越懒?”她盯着这七个字,忽然笑了一下。她知道自己不是懒,而是累。那种“连呼吸都要计算”的累。工作、孩子、家务、社交、理财……每一项都像在榨取她的注意力。她心想:是不是我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
                                                                                                        
                    
                                        凌晨三点,上海的高架上车灯连成一条弯弯的银线。一个年轻人坐在副驾,手握简历,心里反复默念要说的每一句话。他明天有一场面试,是他从外包公司转正的机会。旁边的哥们问他:“你紧张什么?”他苦笑着说:“我怕他们看不出我有多努力。”那句“怕别人看不出我有多努力”,像一面镜子,照出多少人在职场的真实焦虑。我们总想被理解,被看见,却忘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有时候,真正决定你...
                                                                                                        
                    
                                        凌晨的海风像刀,一阵一阵拍在脸上,那天我在舟山的码头,等一位做远洋的老船长。他穿一件褪色的蓝棉袄,手里攥着一部不离身的旧对讲机。我问他,出海靠什么,靠胆子吗。他笑,说胆子用来熬风浪,但活下去靠一件更冷的本事——话到嘴边,先过一次脑。别让外人看清你在找哪片鱼群,别让陌生人从你的焦虑里摸到航道。他说完,背过身点烟,火苗在风里挣扎。我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胡说八道...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当初被热情包围,却不知不觉间,热度消退到了平淡。你忍不住问:我们当初那么“燃”地在一起,最后怎么就成了“嗯,还行吧”?在这样一个时刻,忽然听见一句话:“资料显示,人们最喜欢的是,对自己喜欢逐渐增加的人,而最不喜欢的是,对自己关爱逐渐减少的人。”其实,这并非大道至简的心灵鸡汤,而是心理学家 Elliot Aronson 在1960年代提出...
                                                                                                        
                    
                                        那天在地铁上,一个男人靠在车门边,低着头反复刷着手机。他的手指停在那条未读消息上很久,最后只是叹了一口气,把屏幕关掉。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一幕我太熟悉了。好像每个成年人,都在某个瞬间成了这样的人——沉默、不说话,情绪堵在喉咙,却不知该往哪放。其实他没遇到什么大事,只是女朋友没回消息,领导临时加了工作,同事会议上多说了一句不顺耳的话。可所有这些小碎片叠加起来,...
                                                                                                        
                    
                                        凌晨四点,伦敦泰晤士岸边的凉风忽然停了,桥下的水面像镜子一样静。一个人站在栏杆前,衣角被夜风吹得有些凌乱。他拿出手机,看着屏幕上刚跳出的通知:“Ray Dalio新书《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Why Nations Succeed and Fail发布”。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
                                                                                                        
                    
                                        凌晨一点,他还坐在工位上。屏幕上是个被改了十几版的PPT,旁边的外卖已经凉透。他忽然想起二十五岁的自己,那个自信满满写着“30岁前要升主管”的人。如今他三十一岁,主管没升,发际线倒是后退了一寸。那一刻,他忽然有点恍惚——是不是社会对他,真的没以前那么客气了。其实,这不是个例。我们身边太多三十岁上下的人,都在经历同一种隐秘的焦虑:努力没停,但似乎也没变得更好;...
                                                                                                        
                    
                                        有时候,一句“我们是一家人”,听起来像温情,其实像一场温柔的绑架。那天,我在上海的地铁上,看见一个穿工服的男人打着电话,声音不高,却句句发狠:“别再说我们是家人了,我要离职。”他靠在车门边,眼神空着,像是在对某种幻觉告别。地铁滑过隧道的回音,就像是他那句“家人”两个字,被压成灰尘,再也浮不起来。这几年,太多人在职场里喊出那句“我们是一家人”,仿佛只要说出口,...
                                                                                                        
                    
                                        那天我在机场候机,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位白发老人。穿灰色毛衣,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手里摊着一本《纽约时报》。他读得很慢,几乎每个段落都停下来思考几秒。偶尔皱眉,偶尔微笑。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查理·芒格。那个能在两分钟里看清复杂商业本质的老人,此刻或许就在世界的另一端,也以同样的姿态,手里有书,心里有火。有人说,芒格这一生,是智慧征服命运的样本。也有人说,他用一生证...
                                                                                                        
                    
                                        那天我在地铁上,隔着一排人,听见两个中年男人的对话。一个说,他打算辞掉年薪三十万的工作,去一个月薪八千的小公司。另一个几乎是吓了一跳,连耳机都掉了,反问:“你疯了?”那人笑了笑,说:“也许吧,但总比等着被动好。”地铁驶出隧道的瞬间,阳光照在他脸上,疲惫得像是刚跑完一场很长的马拉松。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不是疯了,他只是比别人早醒了一点。最近几年,很多人开始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