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阿伦森效应(男女关系铁律,无论和谁在一起,都要明白这些潜规则)
2025-10-30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当初被热情包围,却不知不觉间,热度消退到了平淡。你忍不住问:我们当初那么“燃”地在一起,最后怎么就成了“嗯,还行吧”?在这样一个时刻,忽然听见一句话:“资料显示,人们最喜欢的是,对自己喜欢逐渐增加的人,而最不喜欢的是,对自己关爱逐渐减少的人。”其实,这并非大道至简的心灵鸡汤,而是心理学家 Elliot Aronson 在1960年代提出的“增益–损失理论”(gain-loss theory of attraction)里一个重要结论。(牛津参考)

我们先来讲一个场景:初见时,你在大学图书馆的窗边,他推开窗子送来一杯你喜欢的摩卡。你笑了,他也笑了。接下来,他每周给你买一本你没读过的旧书;你开始等待那一周一次的约会。你和他之间,似乎在慢慢“加温”,而你感受到的,并不仅是稳定,还有一丝“上升”的味道。你觉得自己越来越被在乎,也越来越被理解。可后来,他渐渐不再发信息,也不再带书。他还是熟悉的人,还是那张脸,但你的心,却在等“能不能再往上走”的那个刻点。于是你问:我是不是变了?他是不是变了?其实,你只是感受到了,关爱不再“往上”,而是在停滞甚至下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男女关系中——“慢慢变好”的感觉,比“一开始就好然后变差”的感觉,更能让人安心,更能让人上瘾。公开资料显示,阿伦森的实验中,把参与者分为四组:持续受到赞扬、持续受到批评、先批评后赞扬、先赞扬后批评。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是“先批评后赞扬”那组,最不受欢迎的则是“先赞扬后批评”那组。(Vocal) 换句话说,人喜欢看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价值”是往上走的,而不是一路高开然后滑落。

这其实是一个“潜规则”:在感情里,热情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热情的轨迹。你热情如火,他回应如潮,然后热情骤降,他回来变得平淡;你会产生失落。因为你感受到的不是“热情变少”那么简单,而是“关爱从上升曲线里跳下坡”。你开始怀疑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轨迹的问题。那个曾经让你觉得“他越来越在乎我”的过程,变成了“好像他不再在乎我了”。于是责任、解释、内疚、怀疑纷纷登场。

我们拆开来看这几件事:
场景一:他“越来越在乎我”的那段时间。你能记得最清楚的是那种“每一次+1”的感觉。比如在雨天他穿过半个城市送你伞,你觉得:他怎么会为我做这个?那是一个小动作,却在你心里种了一颗“他在乎我”的种子。那好像不是大事件,却累积成了你被珍视的证据。
场景二:他“变得不那么在乎”的那段时间。你开始收到的消息少了,约会被延迟成“改下次吧”,你却默默等待。你问自己:“是不是我变了?是不是他变了?”你忽然感觉少了一个“递增”的信号。你给的热情没有变,但是气氛变了。其实,变化很可能不是他“不在乎”,而是他在你心里的那份“升温曲线”被切断了。
场景三:你开始反思。也许他曾经每天来,但你开始习以为常。你开始降低触发他“在乎你”的门槛。他回应,你就开心;他不回应,你解释。但你察觉:当你的幸福感越来越依赖他“在乎你的递增”时,他就好像被设定成一个“要递增表现”的角色。而当表现停了,你的不安、抵触、怀疑就上来了。

这里有两块外部证据可支持:第一,阿伦森的“增益–损失理论”指出,人对“对自己喜欢的那个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变化比对方绝对喜欢多少更敏感。(牛津参考) 第二,有观点指出,关系中若一开始就投入过深、快节奏、对方被宠得太快,反而容易产生麻木,因为对方缺少“追逐+递增”的机会。(Medium)

那我们就进一步分析矛盾所在、关键点是什么。矛盾其实在于:一方期待“被越来越在乎”,另一方可能把“最初的热情就是常态”误读成“稳定”,于是降低了“升级”的频次。第一阶段的热情可能让你快感满满,但之后若没有“持续递增的信号”,你就会觉得“他变了”。理性角度,这其实是预期管理的问题;感性角度,则是安全感逐渐转弱的问题;而社会学或心理学角度,则关乎“关系运行的动力机制”——不是“维持初速”,而是“保持上扬”的轨迹。

具体到日常又如何?小实验可以立即执行。第一个“可执行小动作”:你可以设定一个“每两周给对方一个小升级”的计划。比如你们一起读一本书,然后你买一本他也可能喜欢但没接触过的书,当他看完,你主动约一次讨论。这不是大惊喜,而是“每两周一次递增的小推进”。观察两周后:你能不能感受到他因那本书而对你提问、交流、主动邀请?如果没有,那就说明“递增”机制出现问题。第二个“可执行小实验”:你可以在沟通中试探他对“我们状态”的感受。你说:“我觉得我们这段时间挺稳,但我也觉得我们可以再往上走一点,你怎么看?”看他反应。如果他眼里有光、有回应,这就是一个正信号;如果他微笑淡然,话题一笑带过,那你可能已经进入“关系停滞期”。并做好准备:你可以返工——也就是回到“递增”机制里,重新做一次小突破:如一起报个工作坊、一起学一个新技能、一起规划一个小旅行,制造一个“从现在起往上走”的切点。

而返工的场景也必须写入你的故事。比如,你发现实验无效:那次两周读书,你提了讨论,他淡淡回:“下次吧”。你感到尴尬、怀疑,你停了几天,不再提书。本该是“递增”,却成了“停顿”。于是你检讨:是不是我提得太频?是不是他累了?是不是我们节奏错了?你于是调整:变成“每三周”一次,变成“他选书+我买饮料”,你把“递增”门槛调低、节奏放缓,却保持方向。几次下来,他在某夜突然说:“其实那次讨论我蛮喜欢的,谢谢你。”你知道:那一句“谢谢”不是终点,但他确认了“这条往上走的路径还在”。你给自己、给他一个续接的节点,而不是停在那里。

从历史视角看,“一开始就满仓”的爱情模式并非稀奇也非英雄。越早越猛、越快越高潮的投入,像烟花:美丽却易散。相比之下,“先慢热、然后升温”的模式在文学、历史、现实中都不乏实例。你可能看古人诗文里用茶暖书信交往,用日常积累起情义。你可能看现代情侣从朋友做起,再慢慢变恋人,再慢慢变好。他们不是没有热潮,而是热潮之后,还有“一点一点递增”的日子。这个“递增”本身才是核心。

而当“递增”停了,关系就容易进入“平淡→失落”那条线。那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是不是只是习惯了?”“是不是我喜欢的那个‘我’不在了?”在那种低声疑问里,等待变成了焦虑。你开始计算:我还在给,他还在给么?而当你发现那条“往上”的印迹在消失,你才会意识:原来不是他不爱了,而是“爱意递增”的节奏错了。

那么,怎样才能用好这个心理规律?我在这里总结几个关键点供你反思,但并非硬性清单,而是可以在叙事中自行植入的动作轨迹。第一,要在关系早期留一席“未完成”的空间。不是说要玩暧昧,而是不要把所有可以加分的“惊喜”一次性用完。比如若你一开始就做了很豪的安排,接下来就要思考:我怎样让这份在乎有“下一步”的印迹?第二,稳定且递增的关爱比一开始疯狂然后归零更有力量。你可以在每月做一次“上一次没做、这次做一点”的增量,比如第一次他送伞,你下次可以一起走雨中。第三,双方都要在“往上”的路上。不是只有你一人在努力,他停住,你还在狂奔;更糟的是,他可能回头看你问:“你怎么还在往上?”所以他也要看到你在变好、在前进。你可以选择一个共同目标,比如“我们一起读三本书”“一起跑5公里”,把“成长”放进关系里。正如心理学所说:两人若共同“自我扩张”(self-expansion)感觉会更深。虽然那模型是 Arthur Aron 提的,但在情感里同样适用。(维基百科)

当然,现实从不是理想的图纸。人性、环境、工作、疲惫、旧伤,都可能成为“递增”机制停止的碎片。你要承担的是责任,也要理解解释。责任在于:你愿意去维持那条“往上”的轨道,而不是自动假设“热情一来就永恒”。解释在于:你愿意对对方说明——“我希望我们还能往上”,而不是背地里埋怨。有人会说:“我忙,他知道吗?”有人会说:“我不浪漫了,他还会在乎吗?”这些疑问背后,是“递增怎样维持”的隐秘焦虑。

让我们回到你和他那段关系。你决定做一次返工,那天傍晚,你在他家楼下接他,一起去了一家他从没去过的小酒馆。你说:“我找到这个地方,觉得我们可以聊聊未读的电影。”他抬头看你,沉默几秒,说:“好。”你坐下,他点了两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那天其实在想,是不是我们……少了点新鲜。”你笑了:“我也是。我希望我们还有点新鲜。”他说:“好,那我们试一次。”那一句“试一次”,不是保证,但至少是轨迹里一个“小上升”。你回家那晚躺在床上,想着:“或许,这正是我们要的——不是永远燃烧不灭,而是缓缓升温不止。”

在日子里,这样的“往上”可以是一次户外一日游、一次新菜式的尝试、一次共同学习的选择。它可以小,却不要停。你承担起那份“我想我们能继续变好”的姿态,他看到你的姿态,如果他也看到,他便可能愿意跟上。他可能不说太多华丽话,但你看到他眼里一丝期待。那就是轨迹再起。

回望,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或许是因为他从未意识到“递增”的边界。你们热烈过,但停滞了;你们平稳过,但没向上。不是他不爱了,可能只是:他爱你的方式、你爱他的方式,都停在了“维持”而非“提升”。你不知道他那一刻怎么想,但你知道你的内心在等“再加一点”。当这个“再”没出现,你就会有落差。

所以,当你读到这里,也许你可以想一想:你的关系里,是不是缺了一个“或许可以再往上”的节点?你是否还在期待对方“变得更好”,或者你是否愿意成为那个人,“让你们关系能再往上”的那个人?这并不是什么花哨的策略,而是一个状态的提醒:爱,不只是当下的温暖,更是未来可期待的上升。

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感情里看到那条“正往上”的轨道,而不是以为平稳就是停步。我们都值得被看见,也值得被越来越在乎。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