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年薪30万的朋友和我说,他准备换个月薪8千的工作
2025-10-25

那天我在地铁上,隔着一排人,听见两个中年男人的对话。一个说,他打算辞掉年薪三十万的工作,去一个月薪八千的小公司。另一个几乎是吓了一跳,连耳机都掉了,反问:“你疯了?”那人笑了笑,说:“也许吧,但总比等着被动好。”地铁驶出隧道的瞬间,阳光照在他脸上,疲惫得像是刚跑完一场很长的马拉松。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不是疯了,他只是比别人早醒了一点。

最近几年,很多人开始反复提一个词——抗风险能力。以前我们喜欢说“升职”“年终奖”“自由职业”,现在更关心的,是“崩不崩盘”。一场疫情、一次裁员、一个算法调整,足以让一个人从光鲜跌入谷底。就像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里那句台词:“如果你被子弹击中,那颗子弹其实早就发出去了。”生活从来不会突然变糟,它只是在一点点坍塌。

那位打算换工作的朋友,我认识十多年。他是技术出身,三十五岁,管着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公司内部叫他“老王”,部门里没人不服他。几年前,他拿着年薪三十万,日子过得安稳又体面。可去年年会上,老板突然提到要“整合老系统”,那一刻他笑着鼓掌,但心里一凉。后来他私下对我说:“业务量在缩水,优化功能都是重复劳动,我能感觉到,我们这摊子迟早要被合并。”我问他,那你怎么办。他说:“换个地方,趁我还能动。”

没多久,他真辞了。去了一个创业公司,工资八千,提成和分红全靠业绩。朋友圈有人调侃他“放弃了体面”,有人劝他“别瞎折腾”,可他只是说:“我宁可主动试,也不想等被动死。”那句“被动死”,像一记冷枪。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人正是这样慢慢死去的。

他没什么英雄主义,只是比别人更早看清趋势。技术迭代太快,旧系统就是慢性毒药。外界看不见危机时,他已经感受到空气里的焦灼。大多数人不是看不到风险,而是不愿意相信——那点不安可能就是未来的爆炸点。

很多人都听过“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句话,可真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那一根。那一根只是命运的签名,签在早就累积好的重量之上。我们称它为“意外”,只是为了心安理得。可事实是,几乎所有的崩盘,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2007年,《黑天鹅》一书提出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概念:低概率事件会带来巨大冲击。十年后,“灰犀牛”理论又提醒我们:真正的危险不是那些看不见的,而是明明在你面前慢慢跑来的庞然大物。可惜人性就是这样——对黑天鹅惊恐万分,对灰犀牛视而不见。

想起唐山那个收费站的大姐。收费取消后,她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我今年三十六,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她的声音里有委屈,也有茫然。但仔细想,那真正的危机,并不是收费站取消那天,而是从十年前,每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开始。那时她就已经在一个慢慢消失的行业里日复一日地坐着。只是没人提醒她,也没人逼她去改变。

工程学有个“海恩法则”:每一次严重事故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次未遂先兆和1000个潜在隐患。生活里的崩溃也一样。那些小小的不安、延迟、松懈,都是在积攒力气等那一刻爆发。你忽视的每一个信号,都会在未来某一天反噬你。

王永庆说过一句让人印象很深的话:“卖冰淇淋要从冬天开始。”冬天顾客少,逼着你改善口味、提升服务、降低成本。能在冬天活下来的,到了夏天自然所向披靡。那是1954年他刚创立台塑的时候。市场低迷,同行都在收缩,他反而扩大生产。结果台塑不仅没倒,反而成了台湾化工业的巨头。那叫“逆势生长”,也是一种智慧。

我后来明白,这话不只是对企业说的,也是对人说的。人生的冬天,往往决定了你能不能等来下一个春天。

我试过一次自己的“冬天实验”。那年我工作稳定,但隐隐觉得公司方向不对。于是我强迫自己每周抽出两个晚上,学点新技能。那时候我选的是数据分析,别人下班打游戏,我在看教程。刚开始特别难,一度想放弃。那时候连Excel函数都不会用,报错到凌晨两点。可我咬着牙坚持了三个月,后来那技能成了我跳槽时的最大底气。那是我自己设计的第一个“防崩实验”。

但不是所有尝试都成功。第二年我又去学短视频剪辑,想着能做副业。结果做了两个月,粉丝不到一百。那次我彻底明白,有些路不该硬走。失败没什么,只要你还在调整方向。

我发现,人真正的“抗风险力”,不是你多聪明,而是你能不能及时重启。像系统死机一样,重启的那一刻你才能重新运行。

一位同事的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她在区块链风口时进了一家初创公司,月薪两万多。那两年她风光无限。可行情一跌,部门一夜之间裁掉一半人。她在群里说:“公司看我年纪大、脾气好,裁我最容易。”那句话刺痛了很多人。其实不是年纪大,是风险前置太晚。

现在的就业市场,对三十五岁以上的人确实不友好。很多岗位写着硬性条件:三十五岁以下。大家都骂现实,可现实没错,它只是无情。我们真正要想的,是三十五岁之前做了什么。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里说过一句话:“谁能发现灰犀牛,谁就能控制它。”这话听起来冷,但是真的。主动的人掌握风险,被动的人被风险掌握。

我朋友那位技术总监离职后,每天都比以前忙。创业公司没什么福利,加班多、节奏快。可他告诉我,他现在反而睡得更踏实。因为他知道自己在跑,而不是在等。他说:“再累,我也知道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那种自己决定命运的笃定感,是所有安全感的源头。

非洲草原上每年七月,大批羚羊迁徙。它们要横渡马拉河,途中不少被鳄鱼咬死。可它们还是要渡。因为留下就一定饿死。风险有时候不是选项,而是唯一的出路。

我后来也试着给自己设立“冬天计划”。每年选一个让我不舒服的方向去学,哪怕只是摸索。今年是AI写作,去年是理财。有人说我太焦虑,我却觉得这是我的体温。焦虑不是坏事,它提醒你还活着。

再说回那位朋友。前阵子他请我喝咖啡,说创业公司已经盈利。他没赚大钱,但底气十足。他说:“我那时候跳出来,不是因为勇敢,是因为怕。我怕我哪天突然被通知离职,却什么都不会。”我问他后悔吗?他说:“不后悔。至少我没让那颗子弹打到我。”

人最大的愚蠢,是等到子弹擦肩而过才开始想躲。

有人问我,怎样才算有抗风险能力。我想,也许不是你能赚多少钱,而是你能不能不慌。钱会缩水,行业会衰落,但心不能乱。真正的抗风险力,是在变化中保持方向,在失控里学会掌舵。

这几年,我常提醒自己两句话。第一句是王永庆的:“卖冰淇淋要从冬天开始。”第二句是老王说的:“我宁可主动试,也不想被动死。”一冷一热,恰好成了生命的两极。

我们这一代人,活在一个巨大的震荡周期里。技术在变,行业在变,算法在变,连语言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你要么被推着走,要么自己学会走。

有时候我也会想,那些不再焦虑的人去了哪儿。后来我明白,他们不是不焦虑,而是学会了在焦虑里行动。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