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再多,不做笔记,等于白读。其实一开始我是抗拒做读书笔记的。尤其是那种动不动就要“提炼金句”“总结框架”的方法,我总觉得太刻意,太形式主义。我看书是为了放松、为了共鸣、为了在生活那么多混乱的细节里找到一点清晰感,不是为了考试。但问题是——我总是记不住。我确实读了,也确实感动了,当时眼眶都湿了,甚至停下来在微信跟朋友聊了一晚上,但几天后我连书名都模糊了,更别...
努力如果没有方向感,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绕圈。刚开始看到亮亮和丽君那一对,我也是心软的。他们骑着电动车看烂尾楼、为鸡腿犹豫的样子太熟悉了,就像曾经那个坐在出租屋地板上吃泡面、还觉得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自己。他们的眼神里还有光,那时候我真心希望他们能熬出头,哪怕只是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可现在再看他们,眼神还是湿润的,姿态却变得让人陌生了。倒不是说他们变坏了,而是...
真正开始变强,是从不再把他人当作情绪的供给机开始。有段时间,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反应。说话的时候希望对方笑,发信息希望秒回,情绪稍微有点起伏就希望能有人来察觉、回应、安慰。有时候我都能清楚地看见自己在等,一个眼神、一句好听的话,甚至一个“我懂你”的表情。那种等待,不是焦急,是一种说不出口的、无边的索求。我曾以为这种“需要被理解”是人类的共性,甚至是某种软弱的...
四十岁之后,很多女性的人生正在被悄无声息地重写。一开始只是小小的不适应。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发现同桌妈妈早上还能带着面膜的余香;微信群里临时发起义卖,有人立刻拍照打印,一气呵成。我那时还在公司赶方案,压着最后一刻回复一句“抱歉,我来不及”。她们不用来得及,她们就在那里。我没有什么资格评判别人的选择。但我也无法忽视那个隐隐冒头的问题:我还能撑多久?这个“我”,...
孩子变成什么样,往往不是因为说了什么话,而是他听出了你心里怎么想他。我越来越明白一件事:很多父母说出口的话,根本不是话,是“投射”。你说“我担心你做不好”,其实是在说“我觉得你根本做不好”;你说“我只是提醒你一下”,其实是在告诉孩子“我不信你能记得”;你嘴上说着“你要学会独立”,却一步也不敢让他真正放手。这些话,哪怕带着笑,哪怕语气很轻,都会变成一种力量,一...
人生到中年,真正需要经营的,是身体、情绪和钱包之间的气息流动。这两年,身体越来越像一位无声的提醒者,不吵不闹,但它的抗议越来越频繁。一个不留神,左脚突然像踩到刀刃,喉咙像吞了刀片,呼吸堵得像被水泥灌了鼻孔。头昏脑涨那几天,我坐在书桌前,脑子一片浆糊,心情沉到尘埃。我开始明白,灵魂再坚强,肉体一垮,生活就直接塌了。以前觉得养生是老年人才会做的事,现在只觉得——...
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是人生唯一确定能把握的方向。这一年不知道多少次,在极度迷茫的时刻,我试图去想清楚更大的命运安排,可每次都发现想太远并没有什么用,反而让心更慌。我开始意识到,人在混乱的时候,其实最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点确定感。而“把眼前这件事做好”,就是最简单、最朴素、但也是最可依靠的确定。我现在越来越明白,什么叫命运。命运就是,你从现在这一刻起的每一...
他不是输给马云,而是终于不再和任何人比赛了。我曾经觉得“最成功的人”这个词,意味着财富、权力、掌声,还有登上杂志封面的荣耀感。像邵亦波这样的人,年轻时一路封神,高二考上哈佛,全奖,毕业于商学院,29岁就把公司以2.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eBay,早早赚够一生用不完的钱,那种站在金字塔尖的滋味,应该像吸氧一样令人上瘾才对。可他没有继续攀上去。也不是因为遇到了什么...
真正的休息,不是停下来不动,而是懂得什么时候停、怎么停、停下来做什么。我是很晚才意识到这一点的。在那之前,我一直觉得休息是一种消极的、不需要努力的存在。累了就躺会儿,困了就睡觉,没事刷刷手机……这些看起来好像都是“休息”,但其实它们只是身体的停顿,不是精神的复原,更不是内在的修复。我开始警觉,是在连续几周高强度工作之后。有一天深夜,我坐在沙发上,手机刷得手发...
存款多少并不决定能不能退休,关键是你有没有足够低的欲望。有时候我觉得,这一代人最难做到的不是赚钱,而是“止欲”。不是说彻底放弃什么,而是能够看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愿意少要一点,也愿意慢一点。我关注@Alex那对小夫妻已经挺久了。他们住在上海,一家四口加两只猫,挤在一间不到五十平的小房子里。换作以前,这种生活方式我可能会第一反应是“委屈”两个字,但看得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