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中年女的肉体、灵魂与小金库
2025-08-01

人生到中年,真正需要经营的,是身体、情绪和钱包之间的气息流动。

这两年,身体越来越像一位无声的提醒者,不吵不闹,但它的抗议越来越频繁。一个不留神,左脚突然像踩到刀刃,喉咙像吞了刀片,呼吸堵得像被水泥灌了鼻孔。头昏脑涨那几天,我坐在书桌前,脑子一片浆糊,心情沉到尘埃。我开始明白,灵魂再坚强,肉体一垮,生活就直接塌了。

以前觉得养生是老年人才会做的事,现在只觉得——太晚了。等身体真的出事时,你会发现所有中医书里写的那些“调理”、“开阖”、“气血通畅”,都是写给你看的,不是说你不懂,而是你一直都不信。现在信了。不是因为通了理,而是扛不住了。人一旦开始疼痛,才真正想起什么叫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最近我开始特别在意气这个字。不是脾气的气,也不是空气的气,而是那种贯穿全身、但你平时感受不到的气。中医里说人有三种气:上焦、中焦、下焦。下焦是你出生前就带来的先天之气,是底气,是本钱;中焦是脾胃的气,是你日常生活吃出来的元气;上焦是呼吸的气,是你身处的环境和情绪共同给你的“清气”。一旦你长期熬夜、过度用脑、乱生气,你消耗的是下焦;吃饭马虎、暴饮暴食,伤的是中焦;整天待在压抑的环境里不出门,不呼吸好空气,就废掉了上焦。

所以我慢慢把很多事归为“开”与“阖”。有时觉得累,不是没睡好,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该阖了。别再一直打开,不要每件事都回应,不要每天都刷屏到半夜。像以前我老在晚上想事,越想越焦,第二天一早醒来又累又空。后来学着“阖”,早一点关手机、闭嘴、闭眼、闭脑,身体就像一口井,水自己慢慢回来了。

出门也是一种调气的方法。我身体最虚的时候,有一周什么药也不想吃,躺着也不见好,朋友拖我出门,说你别管干嘛,出去走走。结果在一个没什么人的公园里,风吹过脸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肺像被洗了一遍。不是空气变了,是我终于吸进去了。我以前以为“调养”得喝药、针灸、泡脚,其实有时候只是要你走出去,让风进来。

精神也一样。你说你憋得慌,大概率不是没人听你说话,而是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太多话卡在喉咙里,说不出口,最后都卡在胃里、胸口、脖子后面。我有段时间经常喉咙紧、胸闷,以为是气管问题,后来发现是情绪没地方去。写字、录音、跟朋友打语音,这些小动作,就是“开”的过程。你不放出去,它就会变形,再回来伤你。

花钱也是种气的流动。我以前是那种特别节制的人,东西坏了不舍得换,吃饭总是挑便宜的买,出去玩永远选最划算的选项。结果就是我每天都在对自己说“不行”“不可以”“不值得”,慢慢地,我的心情也开始跟着收缩。我发现你不给自己开个口,你整个人就会慢慢萎缩。那种花五十块买一束花、花一百买一个舒服杯子的快乐,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你愿意花这个心思照顾自己。

我朋友讲过一句话,我一直记着:“女人到中年,不该再拿自己省出来的钱去扛别人的期待。”花钱不是炫耀,是让你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自己还在呼吸,还在选择。你不需要月月买大牌包,但你要有几样只为自己买的小玩意,它们提醒你:你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不是生活的奴隶。

所以现在,我有一个小账本,分得很细:医食住行之外,我还有“花钱养心”这一栏。里面有花茶、有香薰、有音乐会员、有写作课。看似不必要,但它们在我每个快垮掉的傍晚,给了我一点喘息。人不是不能过清贫日子,但不能一直不给自己一点热腾腾的慰藉。

前阵子月经迟迟不来,去了医院查了一圈没问题,医生轻描淡写地说:“你可能最近压力太大,试试让自己放松点。”我那天回家,点了香薰、听了音乐、写了几页纸,第二天就来了。我那一刻觉得——身体真的会听你的话,只要你先听听它的。

“实则开,虚则阖”,不是一句玄学的咒语,而是你生活中无数次选择的结果。是你敢不敢放下手里的手机,敢不敢让自己休息两天,敢不敢买一杯三十块的咖啡,也敢不敢说一句“我累了,我先不处理了”。

气顺了,身就轻了,心就松了,人也就稳了。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