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上海小夫妻低欲望生活,4人挤49平小屋,计划用130万躺平20年,现状如何?
2025-08-01

存款多少并不决定能不能退休,关键是你有没有足够低的欲望。

有时候我觉得,这一代人最难做到的不是赚钱,而是“止欲”。
不是说彻底放弃什么,而是能够看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愿意少要一点,也愿意慢一点。

我关注@Alex那对小夫妻已经挺久了。他们住在上海,一家四口加两只猫,挤在一间不到五十平的小房子里。换作以前,这种生活方式我可能会第一反应是“委屈”两个字,但看得久了,慢慢有点懂他们。懂那种主动从生活的快车道下来,不是因为无能,也不是放弃,而是因为真的觉得够了。

他们算过账,每个月不工作也还有一万四的进项。固定支出差不多刚好平衡,不攒也不欠。节俭到近乎克制的状态,却又能在中午的阳光下端出一碗自己亲手做的饭菜,陪孩子慢悠悠地看一片叶子从绿转黄。我想他们不是在“凑合”,而是真的“活着”。

我不太敢说自己能做到,但我开始理解这件事的分量了。

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极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退场。但我觉得至少,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每天这么拼,是为了什么?

那段电商生意失败的经历,我看得特别清楚。他们也曾在体制外打拼,也有梦想,也卷过,也累过。但到某个点之后,他们决定停了。我相信这不是一时的逃避,而是一种“看透”。不是说人生无望,而是意识到:有些东西,追得再多也填不满空虚;有些东西,你以为是动力,其实是枷锁。

@皮皮说她每周生活费只要150块,甚至不觉得“苦”,反而觉得爽。我一开始是难以想象的,150块可能一顿聚餐就没了。可是她说,她是真的“不想买”,不是在“忍”。我想那种平静的生活,是要穿越很多欲望的焦灼之后,才会出现的吧。

很多人是先想拥有,然后才想活着;她是先活着,然后才去看拥有什么有没有那么重要。

那天我在地铁上刷到@大喜的分享,她原本在上海做内容总监,工作几年,攒了20万,突然决定回老家休息一年。我记得特别清楚,她说的一句话是:“不能再这么瞎忙下去了。”

我太理解她说的那个“瞎忙”的意思了。是那种每天都在做事,但过完一天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完成了什么。身体很累,脑子空空。连和家人吃顿晚饭的时间都被挤掉,朋友圈里看什么都烦,想笑都觉得累。

她回到家乡以后,每个月花不了一千块钱。以前一口奶茶一顿外卖,现在三顿饭都是自己动手。她说,生活一下子变得简单了,也变得清晰了。她说自己头一次认真看完一本书,认真复习了一套题,觉得好像大脑有地方放东西了。

我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想再用命去换那种越来越空的“成果感”。
她说,前半生是不断地往里吸收,而后半生,真正重要的,是沉淀,是放下,是看见。

我后来试着练习一件事,就是每个月给自己设一个“清理目标”。不是扔东西,而是清掉一个不必要的社交,一个多余的买买买冲动,或者一个自以为非做不可的安排。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时间变多了,想的事情也变得简单。想不到以前怎么活得那么急。

看到那段写蝜蝂的文字,我其实有点发怵。那种一边负重前行,一边又死不松手的状态,我自己也经历过很多次。你明明已经很累了,可一看到别人再多买一个包,或是升了职跳了槽,心里就又开始不甘。

人是容易“比较”这种病的动物。
欲望一旦开始比,就永远停不下来。

我很久以前看过一句话,说:你不是缺什么,而是你太想拥有一切。那时候觉得挺刺耳的,但现在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我们太容易被“不够”的幻觉拖走,被“别人都在做”的声音裹挟,结果忘了问:我自己想不想,我需不需要。

其实,低欲望生活不是向下妥协,而是向内收回。
你终于不再把自己交出去,不再靠物质定义满足,不再靠他人的评价确认存在。
你开始尊重自己一天过得好不好,是由心情、由呼吸、由阳光、由饭菜来决定的。

我们或许不一定能彻底躺平,但我们可以试着慢下来。试着给生活做减法,试着不再追着所有热点跑,试着不去和谁比房比车比工资。

那种状态,是一种自己“决定”的感觉。

你不再是别人的附庸,也不再是系统里一颗必须转动的螺丝钉。

而是一个人,在自己的节奏里,好好活着,慢慢走。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