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松弛,不是逃离高压城市,而是终于可以不硬撑地活着。第一次听人讲广西的时候,是在一间很吵的茶馆。他刚辞掉北京的工作,租了张火车票一路南下,说是“先养几个月”,再看有没有想法重回职场。我本以为他是躲懒,没想到他只是在疲惫到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为自己找了一个喘气的地方。他说广西的空气闻起来不一样,那是一种“不急着出结果”的味道。不是慢,是松。不是懒,是人本该如...
每天只要半小时,大脑真的可以变得更清醒、更有力。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变聪明”,并不是大脑里多了什么神奇的天赋,而是我们终于开始认真对待它,像照料身体一样照料它。不是突如其来的天启,而是一点一点,像每天给盆栽浇水那样,让脑子慢慢地活起来、亮起来,有反应,有温度。我自己有一段时间特别讨厌自己的大脑。看书看不进去,开会听一半就走神,说话没条理,写东西卡得要命,甚...
关系变得无聊的时候,往往已经开始失去爱了,只是你还没意识到。很多人都以为,爱情的终结是吵架,是背叛,是突然之间的不爱了。但其实更常见的是,我们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也没有明显的矛盾,却渐渐地,两个人之间就松了、淡了、疏了。每天仍然一起吃饭、一起遛狗、一起刷牙洗脸,甚至没有停止说“晚安”——但某一天,你忽然发现,再也没有期待对方开口。我曾经以为稳定是关系的最...
不认命,是褚时健活完一生唯一的底色。很多人说他是传奇,说他九十一年走过的是别人几辈子都不敢想的弯路。可他大概自己不会这么看。他不是奔着什么“传奇”去的,他只是习惯了,一件事摊到眼前来,就必须弄明白它,就必须扛下来。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他心里有一股拧着的劲儿,往后退一步都不舒服。我反而觉得,那些他不声不响过掉的年头才最真实。他十五岁做酒,半夜要看火,要看水,...
35岁以后,人生若无体系就像没有支撑的风筝,随风飘荡,随遇而止。很多人到了35岁,才猛然察觉自己虽然辛苦工作,但始终停留在原地,因为没有一套真正能支持人生成长的认知结构。这不仅是一份职位、一项技能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逻辑没清晰梳理。首先你必须意识到,自己究竟处在哪个认知阶段。正如邓宁‑克鲁格效应所示,很多人在最开始时其 实“不知道自...
靠存款提前退休,只是换了一种焦虑的姿势。我认识的第一个“提前退休”的人,是我大学同学的妈妈。那时候我们才刚毕业,她已经48岁,说是存够了钱,不想再被老板气得血压飙升,也不想早晚高峰跟年轻人抢地铁。她说要“好好享受生活”,买了一大堆保健品和手工皂,还报了一个插花班。起初她看上去很满足,总是穿得干干净净,骑着小电驴在小区附近转悠。但一年后,我同学说,她妈妈又回去...
真正变强的人,往往是从不再神化他人开始的。有时候我想,一个人开始变得坚定,不是因为他忽然拥有了多少资源或技能,而是他终于敢于直视那些曾经让他仰望、跪拜甚至怀疑自己的幻象。所谓“祛魅”,听起来像个理论词,其实更多时候,是个沉默的转折点——你开始把人还原成人,而不再当他们是你的参照系。以前我会特别在意别人过得怎么样。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刚拿到的offer,有人刚从国...
清晨睁眼的那一刻,是否能起身,决定了这个人能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每天醒来,我其实都知道自己该起床,知道太阳已经洒进屋里,知道世界已经开始转动。可我还是赖着,一边恨自己,一边又觉得“没关系,再睡五分钟”,结果常常一睁眼就过去了一小时,整个人像掉进了一个不属于我的时间缝隙里,像是被生活落在了后头。我以前总以为,起不来床是因为太累,后来才慢慢明白,那种挣扎其实不只...
情商最高的修养,是安静地退出别人的人生布局。这个道理不是忽然明白的,而是被很多次的失望磨出来的。你看一个人掉进泥潭,伸手去拉,他却觉得你是在打扰;你替他想得太多,他却反过来责怪你不该多嘴。说到底,那不是你应该伸进去的事。不是你没用,是你压根不该出现。有些人总以为善良就该没有界限。看见谁过得不顺,就替他焦急,帮他奔走,甚至自掏腰包也要出手相助。但很多时候,那份...
写作拯救了那个极度被压抑的内向自卑少年,让他终于有了存在感和人生出路。从一开始,他就不是擅长社交的人,更不是擅长说话的人。家庭里没有那种会说话、会讨人喜欢的一族,他被贴上“憋臭蛋”“不中用”的标签,从小就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每次家人聚会,他就想藏在角落里,希望没人把目光投到自己身上。那种时候,长辈要他敬酒,他要说祝福,我只想赶快结束那几个小时——哪怕那祝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