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刚落,城市的喧嚣被风带走,手机屏幕却一刻不停。有人在微博下评论:“你这种人,一看就是没脑子。”那条评论下面,是一条普通的分享——一篇讲职场焦虑的文章,没有偏见,没有立场,只是讲述一个故事。但在今天的互联网,故事还没讲完,标签就已经飞来。 我认识那个发帖的人,一个从不喜欢争论的姑娘,叫苏黎。她删掉了评论,也删掉了那条帖子。那天她对我说:“我只想说点自己的看...
                                                                                                        
                    
                                        傍晚的地铁,闷热又拥挤。前排的姑娘戴着耳机在笑,旁边的男人皱眉滑手机,屏幕上是一条评论——“这年头,凡是谈自由的,不是逃避责任,就是装清高。”他叹了口气,合上手机。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比被人误解更让人窒息的,是被贴上一个永远撕不掉的标签。标签,这个词看似中性,实则像隐形的牢笼。它不吵不闹,却能精准地把人困住。这几年,我越来越怕一种人——“标签精”。他们不吵...
                                                                                                        
                    
                                        旧金山的凌晨五点,天刚亮,港口那头的雾还没散尽。袁征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里握着一杯温水。他已经连续第三个夜晚没睡。窗外的世界正陷入混乱——美股熔断,原油暴跌,世界像一辆急刹车的火车,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而他电脑屏幕上那条上涨曲线,却一路飙升。Zoom的服务器满负荷运转,用户从一千万跳到三亿。就在所有人都在“躲”,他的人生,却在“爆”。但他笑得克制。因为他知道,...
                                                                                                        
                    
                                        那天晚上,上海的风有点硬,街口的霓虹像被吹碎的糖纸。一个西装笔挺的男人在便利店门口蹲下,解开领带,盯着自己手里的咖啡发呆。那是他第三次通宵赶PPT,却依旧没能通过客户审核。身边的手机震了几下,是朋友在群里说:“哥们,出来喝一杯?”他看了看屏幕,按了关机键。那一刻他突然明白,所谓成长,有时候不是加满油往前冲,而是敢于停下来,看看自己到底在往哪儿走。哈佛心理学教...
                                                                                                        
                    
                                        那天,下班路上地铁停了几分钟。广播里一遍遍道歉,车厢闷热,大家的情绪也跟着浮躁起来。对面的小伙子戴着耳机,一边刷手机,一边皱着眉。他忽然叹了口气,对同伴说了一句:“真不知道这工作还有什么意义。”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句抱怨不只是关于堵车,也不只是关于工作,而是关于一种更深的疲惫——沟通的疲惫。那种说也白说、听也没用的疲惫。后来才发现,职场中让人最想离开的,从...
                                                                                                        
                    
                                        夜色下的茶馆,灯光温柔。一个中年男人坐在角落,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屏幕上是一串熟悉的名字,他犹豫很久,终于点下删除。那是他合作多年的伙伴,也是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删除的那一刻,他笑了笑,说:“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养生吧。”没人应声,只有杯里茶水还在微微晃动。过去几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胃痛、失眠、焦虑。体检报告说“亚健康”,医生劝他多运动、少应酬。可他心里明白,...
                                                                                                        
                    
                                        凌晨三点,出租车驶出高架口,霓虹灯闪着疲惫的红光。副驾驶的女孩靠着车窗,小声说:“我真的好迷茫。”司机没接话,只是点了一根烟,烟雾在车里盘旋,像她说的那两个字——缭乱、无解、又黏腻。她盯着窗外的倒影,看见自己——二十七岁,工作第五年,换过三家公司,兜里还有两千块,心里塞满了“等找到方向再努力”的借口。可她自己也知道,那不过是“想原地不动的漂亮说法”而已。人总...
                                                                                                        
                    
                                        凌晨三点,北京还没睡。窗外的车流稀稀拉拉,像疲惫的神经在城市的皮肤下蠕动。电脑屏幕的光晃着,他盯着一封没写完的邮件,突然什么也写不下去。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整整七天没和任何人说过一句废话。不是冷漠,而是累。累到一句“最近好吗”都懒得开口。人越长大,就越喜欢独处。不是喜欢寂寞,而是终于懂得了喧嚣的代价。他原本不是这样的。大学那会儿,他是寝室里最闹腾的一个,...
                                                                                                        
                    
                                        那天清晨,在高原的小屋门口,露水还挂在木栏杆上,一个滑雪教练站在那里,望着远处积雪未融的山坡,脸上带着疲惫与迷茫。他误以为自己假期就是休息,其实身体在滑、脑子在绕圈,他说:“我这几天像是在滑行,却没感觉到风。”于是我想起一个主题:如何科学安排假期,真正会休息的人,跟大多数人的假期,其实差别就在一个「切换」动作里。很多人以为假期就是停止,别上班、别开会、别看邮...
                                                                                                        
                    
                                        那天傍晚,我刷朋友圈,发现屏幕一片安静。没有新照片,没有感叹句,也没有深夜emo。朋友圈像一片被收割过的麦田,整齐、光滑,却空无一物。我忽然意识到,大家都不发了。有人说,成年人的朋友圈,最后都变成了通讯录。那句玩笑,其实挺悲凉的。但仔细想,也挺真实。你还记得上一次发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吗?是一次旅行、一顿晚餐,还是一句没头没尾的心情?那之后,也许有人点赞、有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