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优秀的人,是如何社交的:一篇文章终结你的所有社交问题
2025-10-25
夜色刚落,城市的喧嚣被风带走,手机屏幕却一刻不停。有人在微博下评论:“你这种人,一看就是没脑子。”那条评论下面,是一条普通的分享——一篇讲职场焦虑的文章,没有偏见,没有立场,只是讲述一个故事。但在今天的互联网,故事还没讲完,标签就已经飞来。 我认识那个发帖的人,一个从不喜欢争论的姑娘,叫苏黎。她删掉了评论,也删掉了那条帖子。那天她对我说:“我只想说点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要被骂成那样。”我看着她的神情,有一种无力的熟悉感。因为我太清楚,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遭遇。这是我们都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一个被“标签精”主宰的网络世界。 表面上,他们在讨论,实际上,他们在审判。 过去的“杠精”还会讲道理,哪怕歪理一箩筐,也算在交流。而“标签精”根本不想听你说什么,他们只是想在最快的时间里判断你属于哪一类人,然后按下删除键,在情绪上获得胜利感。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法庭上,他们既是法官,也是陪审团,还顺便当了刽子手。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一个朋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对“加班文化”的看法,说:“拼命工作不一定值得。”下面立刻有人评论:“你这就是躺平思维。”另一位在讨论女性安全问题时发声,却被骂成“女权癌”。有人在说环保被指“假清高”,有人在谈赚钱被骂“拜金狗”。于是大家慢慢学会了沉默。因为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子弹。 而“标签精”的胜利,恰恰建立在这份沉默上。 他们的快感,不来自真相,而来自定义。心理学家巴特勒曾在《自我与认同》中写过:“当一个社会不再追问事实,而只在乎立场,公共理性就开始坍塌。”而我们正在亲历这种坍塌。
那天我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是一位中年男子在地铁里让座。他动作笨拙,脚步有点不稳,递过去的一句话是:“您坐吧,我到下一站就下。”有人拍下来发上网,评论区炸了。一半人夸他有教养,另一半说他是在做作博好感。视频第二天被更多人转发,他的微博被扒,生活被挖,连他在哪工作都被人揪了出来。第三天,他辞职了。理由是“影响太大,不想连累公司”。那天我反复看那段视频,唯一确定的是——那男人什么都没做错。他只是一个好心让座的人。可在标签的洪流里,连好意都成了罪。
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的自己。那时候刚上大学,热血,单纯,也爱贴标签。某位同学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某个流量明星的采访,我评论一句:“怎么还有人追这种人?”那天她没有回话。过了几天,她私信我:“我追他,是因为我父亲生病那年,他的歌让我熬过去。”我盯着那行字,愣了很久。原来我们以为的“肤浅”,只是对他人生命的一无所知。
那件事成了我心里的一根刺。后来我试过几次纠正这种冲动。每次想要批评一个人之前,我会问自己:“我真的了解他的背景吗?我真的想解决问题,还是只是想证明我比他聪明?”这个小动作看似简单,但很难。因为我们都太渴望表达、太害怕沉默,而标签正好满足了这种欲望——它像是一种快速反应机制,帮我们节省了思考的成本。 但问题是,节省的不是时间,而是理解。
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那时我在公众号上写一篇文章,故意换了两个标题发出去。一个标题是《年轻人不想上班,是堕落吗?》,另一个是《年轻人不想上班,也许是清醒》。前者收获了大批指责:“现在的小孩太懒。”后者却迎来了赞美:“终于有人说真话。”可笑的是,两篇文章的正文一模一样。 这就是标签的魔力。人们看标题,就急着站队。思想不再是交流的工具,而成了划分阵营的武器。
更深层的可怕在于:标签让我们失去了耐心。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过一个概念——“印象管理”。人类在互动中总希望维持自己被认可的形象,而标签恰恰反过来,让人害怕被误解,于是大家都选择自我阉割,隐藏真实的想法。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现在发朋友圈都要写两次,第一次写自己想说的,第二次删掉容易惹争议的句子,只留下安全的部分。“这样最起码不会被骂。”他说。我听完很难受。我们花了几十年建立言论自由,却在评论区学会了噤声。
有一次我跟一个互联网公司做员工培训,主题是“建设性沟通”。我让他们玩一个游戏,叫“反标签实验”。每人轮流描述一个让自己不爽的人,但不准用任何标签,比如不能说“他很懒”,要说“他在项目里三次没交报告”。游戏进行到中途,大家都笑场。因为没有标签,他们发现要真正描述一个人需要花太多词,需要观察、记录、理解,甚至需要共情。最后,一个工程师说:“我发现我并不了解我讨厌的人。”那一刻,会议室安静了。标签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其实什么都没懂。
当然,我也见过试图改变的例外。一个在社交平台做心理科普的博主,被无数人骂“装专家”。他没有反击,而是开直播请来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一起讨论网友的疑问。起初观看人数寥寥,但半年后,他的账号成了平台上最受信任的心理类内容之一。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非暴力沟通”的力量。不是去赢,而是去解释。不是贴标签,而是拆标签。
但现实远比理想复杂。去年我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职场焦虑的文章,被评论“矫情”。他气得想删稿,我劝他说:“你删掉就输了。”他说:“可他们根本没看懂。”那天他没睡好。第二天,他又重新发了一篇,标题换成了《我承认,我害怕未来》。意外地,这次留言几乎全是理解。人们不再攻击他,而是开始讲自己的故事。我们复盘那次经历,发现一个细节——改变语气,远比改变观点有效。那是一次失败的返工,却成了成功的开始。
后来我常在课上讲这件事,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发言前,多加一句“我个人的感受是”。这不是怯懦,而是边界感。它让对话不至于演变成战争。就像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所说:“我们用语言塑造世界,也被语言塑造。”当你用温和的语言表达立场,你就在重建一个可对话的世界。
有趣的是,AI的出现让这一切变得更像一面镜子。我曾让AI分析网友评论的情绪,结果它说:“高频词包括‘傻’‘蠢’‘垃圾’,负面情绪占比72%。”我问它为什么这么高,它回答:“人们倾向于在匿名环境中释放控制欲。”听到这句我笑了。AI的逻辑冷静得可怕,但它说对了。控制欲,是标签的根。
我们害怕失控,害怕别人不按我们想的那样说话、生活、思考。于是通过给别人贴标签,制造一种秩序的幻觉。可这种秩序的代价,是理解的崩塌。真正成熟的社会,不是每个人都正确,而是每个人都允许别人不一样。
有一次我去看一个话剧,导演在谢幕后说:“当观众停止鼓掌,演员才真正开始聆听。”那句台词我记了很久。也许我们都需要这种暂停的时刻。停止反应,开始倾听。
前段时间,苏黎重新回到网上发言。她写了一篇短文,讲她如何从社交媒体的沉默中走出来。底下有人评论:“你还是那个善良的人。”她笑着回复:“我只是学会不在标签里活。”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也许没那么糟。只要还有人愿意继续说,愿意继续听。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