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灵魂的深度扫描。我们要挖的,不是那个“说出来的你”,而是那个始终说不出来、却渴望被听见的你。——那种藏在表达背后、文字背后、甚至沉默背后的你。那是你最柔软、最真实,也最不敢暴露的部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一、那个“希望被回应的你”,不是现在的你,而是“你以为自己早就死掉的那个你”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你现在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冷静、理性、独立——其实是后来...
我们人为什么都有跟其他人连接,表达的冲动,一个自闭症朋友因为不能顺畅而自然的表达,痛苦万分,这是为什么呢?请带我一探其本质、内核。我们慢慢来,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关系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动因。你在问的,其实是这样几个更深层的子问题:为什么人类会有“表达”与“连接”的欲望?这个冲动是生理的,心理的,还是某种存在性的需要?为什么不能表达,会引发极端的痛苦,像你那...
你以为你想被回应,但你真的准备好了承受回应的全部含义了吗?回应,不只是“我懂你了”这么简单,它可能会连同你躲藏起来的脆弱、荒诞、纠结、偏执一同被照亮。你愿意吗?一、你表达的真正目的,不是连接,而是“维稳”我们试着再问深一层:你表达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释放吗?为了建立关系吗?为了让别人懂你吗?还是,只是想维持你心中那一点点秩序感,以对抗潜意识中的混乱和崩塌?...
一、你以为你在说话,其实你在回声“表达”是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渴望被听见、被理解、被连接的一种尝试。但这句话里的表达,不是对他人的诉说,而是对着“心中的空洞”——你不是在对谁说话,你只是在对着一个无法回应、无法填满、无法闭合的“黑洞”说话。像在深井里喊:“有人吗?”喊的那一刻,其实已经预设了不会有回应。你说的每一句,都只是回音的等待。你越说,那个空洞越大。...
你以为你表达得够清楚了,对方却总是误会。
你反复强调重点,却总有人“断章取义”。
你一腔真诚地沟通,到最后却发现对方根本不在意你想说的,只在意你有没有“踩到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总以为,交流是一种“传递”:我说出来,你听进去,然后理解、接受、达成共识。但如果你读过《对空言说》,你会发现一个更残酷的事实:人与人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沟通。我们以为语言是桥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自信:“我选择了这份工作,是因为我喜欢它”;
“我不谈恋爱,是因为我享受独处”;
“我现在的状态,是我自己的决定”。这些听起来像是自由意志的表达,但如果你读过《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你会开始怀疑:我们真的拥有完全的“自主选择”吗?或者说,我们所认为的“自我选择”,其实只是在不自知中替环境、社会期待、文化暗示擦了手尾。你说“我想这样”,其实...
我们总以为沟通靠的是话术、技巧、语气,但如果你深入研究《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就会发现:真正有效的沟通,不是“说得多好”,而是“撬得多准”。因为人并不是在听你说了什么,而是在感受——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会不会威胁我?这是否改变了我原有的判断?人脑在听你讲话时,不是开着理性处理系统,而是激活了“态度系统”:情绪、信念、认知偏好、自我评价、群体认同……这一整套心...
你是不是也对“从众”这个词感到本能抗拒?我们总以为,独立思考是聪明的标志,从众则是软弱、盲目、无知的代名词。但真相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众。不仅在穿搭、语言、选择上会受群体影响,连对事物的态度、对事实的判断、对道德的界限,也会在“他人意见”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心理学家阿希在著名的“线段实验”中揭示了这一点:即便眼前有明确的事实,只要其他人都一致给出错...
《多数人为什么会为错误的观点辩护到底?——认知不协调的魔力》有一个你可能不愿面对的事实是:你不是在捍卫真理,而是在维护“自我一致”。你以为自己据理力争,是在坚持正确的观点;但其实你只是没法承受“我过去可能是错的”这个念头。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这是人类心理的结构性倾向。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时,准确描述了这一现象:当我们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之间出...
你是不是从小就被教导:不要生气,生气是不理智的、不成熟的、不礼貌的。于是你学会了“压下去”,学会了“不要在意”,学会了“换位思考、体谅别人”,学会了在愤怒来临时转过身去、忍下眼泪、转化为沉默。你以为这是“情绪管理”,其实不过是“情绪压抑”。你以为自己变得成熟、稳定、不动声色,其实不过是你早就把愤怒这个“自我保护系统”彻底阉割了。你不再爆炸,但你开始燃烧。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