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所有让我生气的地方,都是我不敢成为的样子
2025-07-30

讨厌同事不认真,讨厌孩子贪、自私,就是不接纳自己有一部分

我是真的很讨厌他们不认真对待,随口给我说个事儿,经验证不靠谱,就很生气。

孩子吃东西总调好的吃的,爱吃的吃,比如只挑肉吃,不吃菜,我就很生气,或者不顾饭桌上他人,我也很生气。

其实是我不接纳我自己挑好吃的,挑肉吃,不吃菜,只吃自己爱吃的,不顾他人。我不接纳我自己这样做事。

或者曾有这样的倾向被父母粗暴干涉,于是形成了自我的不接纳。

所有的对他人生气的部分,其实就是那部分是自我压抑的,不允许如是存在、如是发生的。

还比如他人在我做事的时候,打扰我,就很烦,很生气,其实是我不接纳我去随便打扰人、麻烦人,形成了不敢打扰、麻烦他人的性格。


所有让我生气的地方,其实都是我不允许自己成为的样子。

有时候真的会觉得自己对某些事的愤怒过于剧烈了,比如同事敷衍了事,明明一件事可以说清楚、办妥当,却总是用那种“随便提一句”的态度应付,好像全世界的事情都不重要似的。我明知道他那种说话方式之后八成是要出纰漏的,果然也就一次次地验证了不靠谱,然后我就很气。我表面上是在气他不认真,其实那股子怒气更像是从自己身体内部往外顶的。

气孩子的时候更明显。他吃饭的时候,只挑肉吃,不吃菜,看到甜点眼睛都发光,根本不顾旁边人有没有吃到,夹菜也不管别人的筷子伸到哪儿。有时候我忍不住训他,觉得怎么能这样自私、不讲规矩?但话一出口,其实我自己就有点不舒服。因为我也不是没这么干过。

我小时候也总是挑食,喜欢吃的那几样可以连着吃一个星期,爸妈不允许,动不动就骂,甚至打,骂我自私、不懂事,说什么“你吃多了别人吃什么?”——那时候我就特别委屈,可是又不敢反抗。久而久之,我也就学会了“不能这样”,学会了藏起自己那点对好吃东西的偏爱。可那个偏爱并没有真的消失,只是被压了下去,一压就是好多年。

所以当我看到孩子那样“只挑自己爱吃的”,其实是那个被我压下去的小孩在叫喊。他想吃,但他不被允许吃。他想随性一点,但总是要顾着“别人怎么看”“父母是不是生气”。他看着那个现在的孩子大大方方地去夹肉,不顾他人,他气。他不敢这么做,却看到别人做了,他就更气。

回头看,也许我对很多人的“讨厌”,其实都是这个模式。别人不认真,我气,是因为我从来不敢不认真。我总是小心翼翼,尽量把事做得周全,怕别人说我不用心,怕被质疑,所以当别人轻轻松松应付过去还没人说什么的时候,我心里就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而我不行?

他们可以打扰我,随口说话、插话、打断我做事,我就觉得烦,觉得没边界,但其实内心更深的地方是,我也想那样。我也有冲动去随便找人说话,有时候也只是想不顾一切地去表达、去依赖、去倾诉,但我总是提醒自己:不可以打扰别人,要懂事,要识相。所以当我看到别人理直气壮地表达需求、毫无顾忌地麻烦别人,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但心里其实又有一点羡慕,或者说,是被触动了那根“我不能这样”的痛神经。

这个“不能”不是理性的,而是多年被教育、被训斥、被忽视之后形成的一种下意识防御。好像只要稍微自私一点、任性一点、松懈一点,就会失去被爱的资格。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经验长期灌注下来的。

所以我才会那样生气。那些让我冒火的行为,其实都对应着我心里某个不被允许存在的自己。只是我把他藏得太深了,以至于每次一出现类似的影子,就像遇到敌人一样,必须立刻反击、压制。只不过这次的“敌人”不是自己,是外面的人,是孩子,是同事,是那个刚好碰到了我“禁止区域”的人。

想到这里会有点难受,因为意识到这一切之后,就不能再把气全都甩在别人头上了。我得回头看自己。我得承认,其实我也有过那样的冲动,只是我更早学会了压抑,也更早失去了表达那部分自己的自由。

那种压抑不是主动选择的,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不想被打、不想被骂、不想被孤立,于是学会了妥协、收敛、克制,只不过代价是,我丢了一部分自己。那部分被我藏在心底的自己,有时候会像幽灵一样,从别人的行为里被唤醒,然后带着愤怒、委屈、甚至嫉妒,一起冲上来。

这些年,我总以为自己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尽力逃避那个“曾经的我”。我拼命想要修正自己过去的“自私”“懒散”“不体贴”,结果却变成一个对这些特质极度敏感的人。一旦别人身上出现这些东西,我就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甚至不允许。那不是道德感太强,而是内心有一块太软弱,太怕被看见。

我也想过,是不是可以慢慢松开一点,不再那么快就判断“不可以”。就算看到别人做了那些我不认同的事,也先不着急生气,而是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曾经这样?我是不是也渴望过这样?我是不是只是还没原谅那个过去的自己?

这问题很难回答。但一想到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因为夹了几块肉就被吼,因为说了几句话就被骂“不知轻重”,就觉得鼻子有点酸。他不是坏,只是没被理解。

也许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去责备同事、教育孩子、控制他人,而是去看看自己那块长期被压抑的区域,轻轻地说一句:我知道你其实不是错的,只是你当时没被允许。现在我想让你慢慢回来,哪怕一点点。

我不想再那么轻易生气了,不是因为别人变好了,而是我想试着对自己温柔一点。那个一直努力“成为好人”的自己,其实也挺累的。他可以不那么完美,他可以偶尔想吃点肉、想休息一下、想让别人帮忙。他不需要每次都压下这些想法,只为了看起来“更值得爱”。

也许真正的成长,不是变得越来越控制自己,而是越来越能接纳那个曾经被拒绝的、但一直没走远的自己。他还在,他一直都在,只是太久没说话了。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