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真的下定决心善良,就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打倒。于东来的故事,其实我看了不止一遍。每次看完之后都沉默了很久,像是刚走出一场暴风雨,衣服还湿,头发还滴着水,身上却有种不可思议的安定感。这种感觉,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他明明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但最后却走出了一个足够干净、足够辽阔的生命轨迹。不是他有多聪明、多有背景,也不是他一开始就知道...
俞敏洪只是说了一句“乱七八糟”,结果公司蒸发了30亿。他大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倦意会如此沉重地砸在股价上。那天他只是说得有点随意,说得像个人了。但资本市场不是人,它是机器,是算法,是情绪的总和,是所有人听到那句“乱七八糟”后不假思索的反射动作。点一下卖出,钱就没了。这件事说白了,其实就是董宇辉真的走了。而东方甄选还想假装他没走。人都是跟人的,尤其在直播这行。...
能不能被称为“人才”,其实只看三件事:靠不靠谱,有没有执行力,能不能拿到结果。我越是工作年头久了,就越发现,有些人再聪明、再能说,一到关键时刻就不靠谱,立马让人不敢把重要的事交给他。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你根本不知道他会不会突然断联,会不会临时反悔,会不会答应了却做不到。这样的人,再有本事,也很难让人信任。一个靠谱的人,往往不是最会表现的那个,而是那个你心里总能...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不是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是慢慢形成的坏习惯。有些时候你甚至不会察觉,习惯就已经替你做出了选择。你以为只是在放松,其实是在失控。你以为只是不想努力,其实是在往下沉。越是反应不大的行为,越容易成为让人退化的温水。那些悄无声息消耗你意志的举动,它们不响,不疼,但它们杀得最稳。像有段时间,我每天晚上睡前都会说“刷五分钟手机就睡”,然后五分钟变十...
40岁之后开始写作赚钱,靠的是把“想变好”这件事做到极致。一开始确实是为了副业。就是想每个月多挣点钱,最好是靠写作。也没指望大红大紫,只是单纯觉得,能靠文字换点稿费,这事听着踏实,做起来也体面。可真开始学,才发现,问题根本不在于写不写,而是脑子里那种“只想拿结果、不想啃过程”的急躁,把自己拽进了死胡同。原以为写东西就像煮方便面,三分钟就出锅,撒包调料就能吃。...
不要给任何人百分百的安全感,否则你会一败涂地。这个道理,他其实一开始没想明白。以前总觉得感情靠真心撑,靠付出养,谁先退步就是负心人,谁先冷淡就是辜负。可走着走着才发现,不是每段关系都有结果,也不是每段努力都能换来善待。他回忆自己最狼狈的时候,情绪、尊严、时间,甚至金钱,都已经押上。那时他以为自己是个赢家,手里握着深情,背后背着承诺,嘴上说没关系,其实心早就穿...
想停一停的人,并不是真的想休息,而是被生活推得已经不会走路了。不是谁都生来认得这套节奏的,但偏偏又没有第二种路给人选。从开始上学起,就好像有一个无形的钟在滴答作响,别人都不说话,但你总能听见它的声音,它说“快点”,它说“你已经晚了”,它说“别掉队”。久而久之,你就真的以为,只要没在那个时间点做对了事,人生就要报废。仿佛哪一步慢了,就彻底被遗弃在时间之外。然后...
“我也有价值”——这句话,只有从泥泞里挣扎出来的人说出口时,才会带着震耳欲聋的力量。我以前总以为,人得有点“用”,得能做成点什么,才配被世界认可。后来我才明白,有时候连“被允许成为一个普通人”,都是一种奢侈。尤其是对一个天生被判了“无用”之刑的人来说,光是站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陆鸿说,他十个月大时烧坏了脑子,走路像是被风推着走,说话磕磕绊绊。小时候的他出门...
中年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学会轻盈呼吸的起点。有段时间,每天下班回家都像从一场绞尽气力的拉锯战里爬出来。人还站着,但整个人像是被卸了骨头,沙发一坐下,就不想动了。厨房的灯还没开,手机丢在门口玄关,鞋也没脱,就那样坐着发呆,听不进人声,回不了消息。不是讨厌谁,也不是想躲避什么,就是单纯地不想再被任何一丝信息打扰。我后来明白,那不是“懒”,是耗尽。我们以为的“正常生...
读书多的人不是不会痛苦,而是更有办法穿越内心的漩涡。情绪太满的时候,我会反而沉默,像一只瓷碗,装不下了就要裂开。那时候没有人可以倾诉,不是因为没人听,而是连自己都讲不清楚。只是觉得心里太吵,想停一下,但日子不等人,手机不停震,外面世界在催你“振作一点”,可身体里那个最想被听见的声音,始终哑着。后来是翻到一句话,“读书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看见”。那天阳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