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不是退缩,而是抵达清明的唯一入口。这句话其实我是很晚才懂的。以前总以为一个人要清醒,就要想得多、看得远、判断得快,可后来才发现,脑子越乱,心越沉。你想看清一潭水,就不能一直搅它。哪怕你是出于焦急,哪怕你真的是好意,也不行。你只能等,它自己慢慢沉下来,清了,你才看得到水底。杂念这个东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一点一点堆起来的。有时候是一个没说完的对话,有时...
高段位的人,从不指望世界靠谱,而是擅长在乱局中攫取筹码。这个世界当然有很多草台班子,随处可见,躲不开,也改变不了。什么岗位都有混子,什么行业都有尸位素餐的人。他们混迹其间,仿佛能一直得过且过,像杂草一样,没人清除,就一直生长。很多人看不惯这一切,觉得凭什么这些人能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些真正下苦功、讲专业、肯负责的人反而被压在角落?是的,凭什么呢?可现实就是这样...
骗局从不是远方传说,它早已在每一个善良念头里埋好了伏笔。我们总以为,信息时代的老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因为他们能接触新闻,会刷短视频,也有人告诉他们要提防诈骗。但其实恰恰相反,信息太多,反而辨不清真假,尤其是当诈骗不再用“抢”,而是用“送”的方式时。我第一次听说“旅游团骗局”还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得时候觉得离自己很远,像看一个剧本,一场专门为别人编织的戏。直到公...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天津,能把“别较劲”活成一种带电的生活哲学。你真的只要在天津街头待上半天,就会察觉这城市的呼吸节奏跟别处不一样——不是慢,是松。是一种仿佛谁也别催谁、谁也别装谁懂谁的自然自洽。我不是说他们不在意生活,而是他们太懂生活,懂得什么是真正可笑、可气、可惜,也更清楚,什么都不值得让心累一宿。我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天津孩子,是在学生运动会上。当时我们队服...
42岁开始学写作,并不是晚,而是刚刚好。我没有等自己被彻底消耗光才转身离开,但也没有在最合适的时刻离开。我是在疲惫得无法再熬下去,又还没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中间地带,决定改变的。那时候我像是站在雾气弥漫的高架桥上,往前望不清,看不到尽头,脚下却已经是不断塌陷的旧地板,再不挪步就要陷下去了。广告行业干了十八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广告狗”这个词从自嘲变成了自我认...
穷孩子一路向上,最难的不是拼搏,而是内心那种“我不配”的声音。看着董宇辉坐在节目里慢慢说话,我有点难受,说不上来是心疼还是共情。他已经不是那个站在讲台上讲英语、写春联的小老师了,现在的他,穿得体面,说话圆润,举止带着一点显贵气息。可他眼神里那种时不时闪出来的疲惫感,还是让我一下就想起自己在凌晨三点时的样子——不是身体上的累,是那种“我怎么走到这一步了”的恍惚...
接纳自己,从来不是“算了”,而是“我还在走”。有时候人在低谷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烂透了,不配被喜欢,不值得原谅。心里明明也知道“接纳自己”很重要,但听见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反而起了反感,好像对方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经历了什么。是的,这种时候,“无条件接纳自己”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像一句空口号。它太干净了,干净得像悬浮在半空中的一句标语,没有触碰过现实,没有沾染过...
低能量的状态不是懒惰,是身体和心灵发出的求救信号。有时候并不是不想做事,而是整个人像卡在某个隐形的断层里,提不起劲,也没有动力,就算睡够了、吃饱了,还是一整天都昏昏沉沉的,脑袋像是泡在雾里,身体则像是被什么钝重的东西压着。我后来意识到,这种状态其实跟阳光很有关系。连续几周没有见太阳的日子,特别容易让人情绪低落。像是缺了一块电池,整个人都在省电模式里过活。你不...
识人从来不是一门技巧,它更像是一种沉默而隐秘的感知力。有时候你对一个人没什么明确的意见,但就是下意识地绕开。你不会用逻辑解释,只是身体先一步作出了决定。后来回头一看,才发现那种“避让”的本能,其实已经提前感知了很多。不是所有的判断都要靠语言,有些东西,一眨眼就知道对或错。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真正的性格,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在不自觉时暴露出的那一面。比如语气,...
靠写作谋生并不容易,但它是我见过最公平的一种生路。我清楚记得,第一次失业是在29岁那年。创业失败,合伙人散了,项目黄了,办公室关门的那天我一个人把桌椅拆掉,又把几箱旧文件搬上楼,坐地铁回家。那天北京的天特别沉,我下车的时候雨刚停,鞋踩在站外那条小路上,像踩进泥塘。整个人也像陷在某种说不上来的湿气里,怎么都干不了。那会儿我每天都醒得很早,一睁眼就是账户余额,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