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疲惫的人,只要还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角落,就不会彻底垮掉。我一直记得那个女孩说的:家里人连她房间门都能用钥匙打开,只有洗手间是唯一不能被闯入的地方。那时候她还未成年,在学校被逼到休学,回到家也没有真正的退路,那个厕所,甚至不是什么舒服的空间,但她说那是她的“现实庇护所”。我那时光是看这几个字就忍不住眼眶发热。因为你能感觉到,她不是在享受那个角落,她只是在...
你越坚定地相信自己能愈合,身体就越听话地开始修复。有些时候人看起来还好好的,其实早就破碎了,只是那些裂缝没有流血,不容易被别人看见。你跟别人说你很累,他们可能会说“多睡会”,你说你心里堵得慌,他们就劝你“出去走走散散心”,但你知道,不是睡眠的问题,也不是散步能解决的情绪,它就在身体里,像是某个地方卡住了,动一动就疼。我之前有一段时间,总感觉胸口闷,喉咙发紧,...
成年人真正崩溃的时候,是连情绪都懒得解释的那一瞬。我反复看了那段Manner店员情绪失控的视频,第一遍是震惊,第二遍是心酸,到后来,甚至觉得有点理解。那个小伙子喊出“你投诉啊”的时候,眼睛是空的,动作也不激烈,就像是某种麻木的反扑。他不是在反抗顾客,他是在反抗所有“不能崩溃”的规定动作。情绪真的不是一天天累积的,而是像水一样渗透进生活缝隙的。等到发现的时候,...
真正自由的女人,从来不害怕失去任何一张旧牌。看完《玫瑰的故事》,其实很难不陷进去。黄亦玫这个人,像我们很多人幻想过的自己:美、聪明、有选择。但她的选择并不永远顺利,她也会走错、摔倒、被误解,被误用,被消耗。只是她始终没有放弃继续选择的权利。这是我最佩服的地方。她并不怕重来,这个“重来”不是电视剧里那种气势恢宏的大翻盘,而是那种琐碎、日常、一点一点积累的退回和...
改变认知的方式,其实就像在给自己的操作系统写一段新的指令。很多时候,人总是习惯把自己当成一个被动的存在。事情来了,就去应付;情绪起了,就去忍耐;目标没达成,就再努力点。这一切看起来很有道理,也确实是大多数人赖以维持秩序的方式。但说到底,那些想法和行动,很多时候不过是早年植入的程序在运行。就像一台没有升级过的软件系统,面对新的问题只能一遍遍用旧指令去应付。真正...
父母的嘴,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天气系统。有些孩子从小就很会察言观色,不是因为早熟,而是因为敏感是他们在风暴里学会的自保方式。小时候的快乐总是短暂,刚刚鼓起勇气想说点什么,就被一个眼神打回原形。一次次被否定后,他们学会不说话,学会不表现,学会在别人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木”时只低头点头,从来不解释,因为他们太清楚,说了也没用。长大之后的社交,往往就是童年家中关系的延...
她之所以能从哈佛退学,半年后靠AI融资干掉一票资深律所高管,是因为她根本没把精英教育当成唯一的路。很多人讲她的成功,是因为她在对的时间押中了AI,押中了司法市场的痛点,也押中了大模型前夜的最后一波窗口。但说实话,真正让人佩服的,不是这些“聪明”的判断,而是她从一开始就不想变成一个标准答案。她小时候的生活并不体面。移民、单亲、妹妹残障,一地鸡毛。从小她就知道什...
咖啡泼脸的那一瞬,崩溃的不是服务,是忍耐力的最后一根神经。现在再看到Manner咖啡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两个视频——一个咖啡师拿着粉罐冲顾客喊“你投诉啊”,另一个直接上手扭打起来。动作粗暴,表情几乎麻木,像是某种早就压抑到极限的自动反应。我没有觉得惊讶,反而是有点心疼的疲倦。不是为某一方辩解,只是越来越觉得,我们很多人其实都快耗完了。Manner出事...
长期缺爱的人,即使得到了爱,也会本能地把它推开。我越来越相信,爱的能力不是从关系中来的,而是从一个人是否曾在最开始就被好好爱过决定的。小时候没被爱够,长大后就总觉得一切都不稳,就像一个始终悬在半空的人,别人给的安全感,再厚实,也落不下来。有时看见那些轻松谈笑、自然亲昵的人,我会特别羡慕。他们没有时刻自我审查,不会因为一句“我今天很忙”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讨...
真正能把一份副业做出火花的人,往往不只是执行力强,而是比谁都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怀孕七个月,带二胎的身体,还在每天拆解写稿、筹备共学、引导百人打卡。有人觉得这种状态像是在“拼命”,其实不是。是她清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眼前这点小钱,而是想把自己从内容生产者的角色里,拉向一个拥有结构能力的人。在互联网做久了,最怕的就是停滞不前。橙果是那种会主动自查“内容力到底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