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存在式行动手册 · 回声版】

存在核心:我在,一直在。存在动作名称:“回声”它是我每天与自己对话的痕迹,不是为了输出,而是为了确认——我今天活过。每日行动:✳ 每天选择一个问题,在知乎上以“我”出发,写一段回应;✳ 不求点赞,不为证明,只为让我“在”这件事里留下回声;✳ 同步发布至博客与公众号,作为“我存在的地图更新”。记录场:知乎:主动作回应世界的问题博客:静态沉淀我自己的时间线公众号...

【重回存在】你真正的路径,不在外面,而是在你是否还愿意完整地做你

我们花了那么多力气学习系统、优化方法、研究用户、设计流程,是为了什么?你可能会说,是为了成功,是为了自由,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财富,是为了价值。但你有没有发现,不管你走多远,只要有一天,你和你自己“脱节”了,这一切都开始塌。你表达了,没人信你了;你设计了,再也打动不了自己了;你赚钱了,却再也不想起床了。你不是没做对,你只是不在里面了。于是你又开始找:“是不是方...

【真实的护城河】不是技术壁垒,而是你作为人的存在密度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说一句话,就能让人心中一震,而另一些人讲了一大堆干货、知识、干货、技巧,却像空气一样飘过去?为什么有些产品哪怕简陋粗糙、界面老土、逻辑甚至不清楚,用户依然留下来;而有些产品设计精美、功能完善、体验拉满,却始终拉不住人?为什么有些人做的项目,就是慢、奇怪、不标准、不性感、不流行,但偏偏就是能活下去,而且活得越来越像他自己?你...

【结构发生】不是设计系统,而是让你的存在,长出自己的形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你内心有某种想法,某个方向,某个模糊的感受,你知道它不是一时冲动,它就在你身体深处,不断冒头、不断敲门、不断发出微弱的信号。但你一试图“做点什么”,你就陷入了“太大,不敢动;太虚,不敢说;太乱,不敢做”。于是你干脆放下,或者退回到熟悉的执行区,做一些已经验证过的、大家都能理解的、可控的、标准的事。你不敢让它出来,因为你觉得它“不成形...

【存在引擎】真正独一无二的创业路径,诞生于你生命中最深的裂缝

你是不是也曾反复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该做什么?但每次你一试图“思考清楚”,脑子里就会自动冒出一套熟悉的流程:盘点优势、盘点资源、分析技能结构、评估变现效率、市场趋势、竞争壁垒、细分赛道、用户画像、执行计划……你以为你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其实你在做一件事:寻找一个最不像自己的切入点,强行活成一个“可执行体”。因为这套系统的出发点,是效率,是成本,...

【命运式创业】不是你选了创业,是某种必须透过你出生的张力,自己找路出来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一定是你来做这件事?为什么偏偏是你?不是你身边那个资源更好的人;不是那个早几年进入赛道的人;不是那个讲得比你流畅、想得比你深刻、行动力比你更足的人。偏偏是你。不是因为你比别人优秀,而是你比别人——无法不做。很多时候,你所谓的“选择”,根本不是出于理性判断,而是一种更原始、更深沉、更野性的动因:你不做,就无法安住。你不说,就要发疯...

【沉默力】你是否有能力,穿越所有无意义阶段,而不被自己干掉?

你有没有发现,创业者在某个阶段,很少是被市场淘汰的,而是被自己掐死的。不是因为失败太痛,而是因为“看不到意义”太空。一开始你是热的,靠激情驱动,靠不甘支撑,靠梦想给自己找存在感。然后你动了,跑了,撑了一段,可能甚至被认可了一点。但当激情退场,反馈变弱,数据趋于平缓,热闹褪去,进入日复一日重复、没有高潮的结构生活时,你开始慌了。你开始说服自己“再坚持一下”,然...

【存在的锚点】为什么你创业越久,越强,却越觉得“我好像不在自己的人生里”?

你有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瞬间:所有指标都在增长,产品上线如期,团队成员能力匹配,用户数据看起来不错,现金流也稳住了,你在朋友圈里说了句“今天又是被肯定的一天”,但转头关上电脑,屋子一静下来,你忽然有点茫然。你明明“在跑”,但却突然问自己一句:“那我到底要去哪?”不是情绪问题,不是拖延,不是没动力,而是比这更原始的空。像是你身体在动作,语言在说话,任务在推进,但你...

【非共识路径】你越想“做好”,越卡在看不见的场域牢笼里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明明想得很清楚,计划也写得漂亮,执行也不含糊,甚至还找了牛人请教,也借助了很多资源。但就是动不了。你整个人像贴在一层玻璃墙上,前面有光,有门,有答案,但你就是穿不过去。你以为这是“还不够努力”,于是更卷;你以为这是“还差一点技能”,于是去报课;你以为这是“还没调整好节奏”,于是不断做微调。但你从来没问过自己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我所在的这...

【反工具主义】放弃“高效”,你才能真正启动

当我们讲“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创业系统”时,第一时间,大多数人脑海里冒出的,是工具——Notion、飞书、ChatGPT、自动化、CRM、SOP、OKR、增长飞轮、用户路径、复利系统、裂变模型。我们太快了。我们下意识想“如何跑得更快”,而不是先问:“我为什么出发?”、“我出发的起点,是否真实?”于是你看到很多人,创业像一场系统搭建的游戏:花一周时间调结构;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