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① 一個人真正的高度,不在境遇裡,而在於遇事的第一念。我常想,決定人生段位的從來不是一時的成敗,而是當風浪來臨時,我們第一時間用什麼眼光看待它、用什麼心境迎接它。若起念即亂,則萬事皆亂;若起念即靜,則萬難可渡。天地萬象,本無吉凶,皆由人心所賦。正如《大學》所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我們的一生,便是在一...
親愛的朋友:① 當一條路走到盡頭,別急著哀傷,也許它正是通往自我覺醒的入口。33歲的某一天,我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已經在職場浮沉了十五年。這十五年裡,我不斷努力,不斷追逐,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空洞的大餅承諾。那些畫在白牆上的晉升夢,那些甜言蜜語裡的肯定與表揚,曾經讓我信以為真、投入全部。直到最後我才明白,那不是未來的指引,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消耗。有些「認可」,只是...
親愛的朋友:①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著怎麼好好「發瘋」。有些夜裡,我會躺在床上,睜著眼看天花板,一邊想著明天的工作,一邊心裡卻突然湧上一股莫名的哭意。不是悲傷到極點,而是太多沒說出口的情緒,在一個安靜的時刻,悄悄聚攏成潮。後來我明白了,這並不叫「情緒不穩定」,而是我還活著的證明。一個人如果永遠都不「發瘋」,可能也早就被某種內部的壓力壓垮,只是外表還撐著一副好...
親愛的朋友:① 真正的解決問題能力,不是技術或方法,而是一種心性上的成熟與洞察力。這段時間我重讀《毛選》,心中有一種寧靜而深遠的震動。它讓我理解到,能夠解決問題的人,不只是能「做事」的人,而是能看見事情之「所以如此」的人。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問題的本質,從來都不是外在的錯亂,而是內在的混沌未明。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不是手...
親愛的朋友:① 當我真正開始明白「失去」的意義,不再抗拒它的來臨,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從未真正活過。四十歲之前,生活像一場無盡的奔跑。奔著學業、奔著愛情、奔著成家立業,像是追趕著什麼不肯等人的列車,總怕一慢就會被世界拋下。但到了某個年紀,身體的疲憊、心靈的重負,讓我不得不停下腳步,回頭望。那一刻,才恍然發現,失去的並不是那些具象的事物,而是我們早該放下卻一直緊...
親愛的朋友:① 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多能賺錢,而是能自持不狂。王正華,一位穿著二十年補丁西裝的老人,用近乎「抠門」的方式經營一家民營航空公司,卻讓無數普通人第一次飛上天空。當我們還在計較品牌與舒適,他卻堅信:「不是錢的問題,是資源的問題。」世人習慣用金錢評價一切,他卻用節制、恆心與節能,把「廉價」化作「普惠」。這不是克勤克儉的教條,而是對「天地資源屬於眾生」的...
親愛的朋友:① 「教育的本質,不是塑造成功者,而是喚醒內心的生長。」這部被罵得沸沸揚揚的電影《抓娃娃》,乍看荒誕,細品卻令人沉思。它表面上是一場富豪父母對孩子的“反向操盤”——裝窮、造局、以貧苦歷練為手段;骨子裡,卻是當代父母對「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大人」的焦慮試驗。孩子最後考上理想大學、情緒穩定、身心健康,讓不少觀眾罵聲一片,覺得虛假、不實際。但我...
親愛的朋友:① 孩子的孝心,從餐桌上的一雙筷子裡就能看見。常言道,「吃飯看人品」,細想並非空言。一個孩子,是在飯桌上學會尊重、懂得分享,還是只知自取、漠視他人,皆能從一餐一飯中顯形。那個拿著自己打工所得660元,買了衣服和豬蹄孝敬長輩的小男孩,在家人欣慰落淚時,卻只是靜靜地喝著白粥,不言不語,卻最深情。一雙筷子沒有說話,卻已說盡了他的教養與心意。而有的孩子,...
親愛的朋友:① 預期落空,人生並非失敗,而是開始學會看清。曾經,我以為那些頂著清北光環、擁抱金融夢的年輕人,一步步走向高薪高位,是命運的選民,是被時代選中的人。可當那些「最聰明的人」也開始在秋招的寒風中顫抖、在銀行的面試室裡排長隊,我才明白,這個世界從來不為誰鋪好康莊大道。不是努力不夠,不是能力不夠,只是時勢已變,天氣不再。夢想與現實對撞的聲音,聽起來不響,...
親愛的朋友:① 老來的靠山,從不是孩子,而是錢。那位71歲的蘭州大娘,只是一位在街頭隨意聊天的老人,可她寥寥數語,竟讓我整日心裡泛起一陣靜靜的波瀾。她說:“你掙3000,就是三個兒子。”一句話,打碎了世俗的幻想,也一針見血道出現實的本質——晚年的安全感,不來自兒女的孝心,而來自自己手中的餘錢。她不是沒兒女。三子一女,樣樣齊全。可她看透了:哪個兒子能每月給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