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若总是选择忍让,他的人生将注定常被欺负。那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天气好得像什么事都不会发生。我带女儿出门散步,遇见了个年纪相仿的小男孩,他们开始在草地上玩过家家。孩子之间的互动总是那么直接、迅速,无需铺垫,也没有寒暄。女儿很快地搭起了一个“奶茶店”,是用小石子一块一块垒出来的,那神情认真得像她真的打算卖奶茶似的。我正想着要不要走近去看看她在忙什么,...
你不能对一个不愿改变的人太好,因为那份善意终将被误解成理所当然。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你帮了一个人,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推掉了自己原本的安排,可回头换来的却不是一声感激,而是一种理直气壮的索求。不是一句“谢谢你帮我”,而是“你为什么现在不帮我了”。起初我也以为只是个例,是人心复杂,是个别人太不识趣。但慢慢地,我开始意识到,这种事情反复出现在我...
35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相信它已经来不及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面对这个数字。不是它真的有多致命,而是它像个暗号,一旦听到,脑子里立刻浮现那些劝退的话:35岁不好转行了,35岁跳槽没人要,35岁不是主力了……这些话就像夜里关掉灯之后,从床底爬出来的阴影,你明知道它不是怪物,可还是会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后来我才慢慢明白,35岁真正的困住人之处,不在“年纪...
一夜封神不是恩赐,而是风险的开始。我一直记得那种感觉,刚好是十七八岁的时候,稍微做成一件事,哪怕只是学校里的一点点“成绩”,外界的期待就像潮水一样扑过来,压得人喘不过气。那时候的我根本没有判断力,也没有抵抗力,更不知道什么叫“要保护自己”。姜萍突然火了,我知道很多人是出于善意才开始关注她的。也许是看到她出身普通,又有那么纯粹的兴趣与坚持,就想让这个“例外”成...
爱情从不是逃离现实的剧本,而是照出自己本来面目的镜子。我其实是抱着有些抵触的情绪点开的《玫瑰的故事》。太多刻意拔高女性角色的剧,看起来就像是用滤镜在拼命证明什么。但刘亦菲的脸实在美得太过诚恳,哪怕在剧情走得浮夸的时候,她的眼神还是能让人停下来,看她在剧里一点一点把黄玫瑰这个人活出来。只是,那种“又美又飒”的大女主叙事,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仿佛谁的人生都可以靠谈...
活得久不算什么,活得久还愿意活得明亮,才是真的了不起。很多人一退休就像从列车被突然扔下,一脚踩进沉寂的草地,还没搞清楚身边是什么,整个人就开始往下陷。陷在冷清里,陷在毫无用处感里,陷在一日复一日没人需要你的空荡里。饭照吃,觉照睡,但日子像空瓶子,摸着摸着,只剩响声了。可你看,王德顺88岁还能登T台。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回应身体里那个还在活着的“我想做点...
越是斤斤计较小钱,越容易在大钱上失控。很久以前我也以为,节俭是通往富足的正道。少点奶茶、少坐几次打车、不吃外卖多做饭,省出来的钱可以存起来,然后慢慢变得有底气。但现在回头看,发现这套逻辑其实很容易让人掉进一种“表面克制、实则混乱”的消费陷阱里。你会在不该省的地方死磕预算,却在真正影响人生质量的决策上突然变得任性。我坐高铁的时候,曾经不愿意掏15块买一瓶水。不...
太着急,其实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那种急,不是脚步快,是整个人心里发慌。你一边想着“我得快点赶上”,一边又有点虚,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赶什么、为什么赶、赶到哪算数。你会下意识地以为,只要够快就能避开失败,但其实是被焦虑牵着跑,一步都没踩在地上。我以前就是那种人。听谁说某个赛道好,就着急学;看到别人换工作涨薪,就赶紧开始投简历;一看到有人发朋友圈说在某地出差...
不想读书的时候,恰恰是最该被狠狠提醒未来长什么样的时候。我不太愿意劝一个孩子“你应该怎样怎样”。每一次这么说的时候,我都觉得那像是在推他去做一件他心里不愿意的事。但说实话,在这个年纪、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你不愿意走的那条读书的路,可能真的就是你今后唯一能靠近体面和自由的通道。前几天听说老家的小外甥要去厂里打工,才16岁,他爸说得轻描淡写,“成绩又不好,出去干...
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从来都不是人脉,而是自己硬撑出来的那点本事。看完《天道》,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心里,拔不掉,也忘不了。太多人被“关系”这个词困住了,走不动,也看不清。他们以为,抓住一个人,就能抓住一条出路;以为,站在对的人身边,自己也能顺便高一点。可现实从来没那么轻易。你可以靠一次、靠一时,靠得了起点,靠不了终点。没有足够的实力,你早晚会被这个世界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