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一点半,电脑屏幕的光打在他脸上,像是被信息的海浪反复拍打的孤岛。他在搜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搜不到我想要的答案?”搜索框闪着蓝光,一行行结果不断刷新,他点开,又关上,像是在一场无声的徒劳里兜圈。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搜索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现代人最容易被忽略的隐形能力。很多人以为自己会搜索。输入关键词,回车,看结果。可真正的高手,不是会搜,而是懂得...
                                                                                                        
                    
                                        凌晨三点的机场候机厅,灯光亮得刺眼。广播里循环播放着航班延误的消息,一个年轻人靠在座椅上,耳机里传来低沉的电子音。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彻底活在“人机共处”的时代了。售票员的声音是合成的,登机提醒是AI生成的,就连航班调度的决策,也有算法参与。唯一还像“人”的,大概就是那个年轻人手里那杯冷掉的拿铁。很多年前,张泉灵说过那句后来被反复引用的话...
                                                                                                        
                    
                                        清晨五点,天还没亮。厨房的灯光打在桌面上,笔记本电脑的屏幕闪着微蓝的光。她坐在那儿,戴着老花镜,手边放着一杯温水。光标在空白页上闪动,像在催促她。她深吸一口气,敲下第一个字。那一刻,她五十岁。也是她人生第一次,决定从头开始学写作。很多人问她:“这个年纪了,为什么还要折腾?”她笑着说:“因为我不想余生都活在‘我以前挺好的’里。”她叫林慧,生活在南方一座二线城市...
                                                                                                        
                    
                                        深夜的片场,灯光刺眼。胡歌坐在角落里,拿着剧本一页一页翻,指尖的动作很慢,像在抚摸什么旧伤。那道从左眉到颧骨的疤,在灯下闪着微光。一个工作人员悄悄看了他一眼,小声对同事说:“他还是那个胡歌,但又好像不一样了。”确实不一样了。时间是最深的化妆师,它抹去了少年气,也刻出了厚度。他出道二十年,从光环到暗夜,从李逍遥到梅长苏,从盛名之下到浴火重生。胡歌的故事,就像他...
                                                                                                        
                    
                                        那天我在地铁上,听到一个女孩打电话。她的语气很轻,像怕被别人听到:“妈,我又离职了。”短短一句话,带着一种拧巴的倔强。电话那头大概是沉默,她又补了一句:“我真的不喜欢那份工作,我想去找点我热爱的事。”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时的那句名言——“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可是,二十年过去了,我们被这句话点燃,也被它困住。“做你热爱的事...
                                                                                                        
                    
                                        凌晨两点,上海一间写字楼的灯还亮着。咖啡的味道被空调吹得发苦,打印机“嗡嗡”地响,键盘敲击声像是一种被默许的夜行仪式。程哲盯着屏幕,眼睛红得像被烟薰过。他已经连着工作十三个小时。对面的小刘从工位上探出头,笑着说:“兄弟,打卡机下班了,要不要走?”他抬头看了眼时间,说:“再撑一会儿,就改完这页。”这句话他已经说了三年。人们说现代打工人的一天是这样的:起床、通勤...
                                                                                                        
                    
                                        那天傍晚,天色沉得像一口被遗忘的井。电视台的新闻突然插播:韩国女演员崔雪莉,被发现自缢身亡。那一刻,整座城市静了一秒,紧接着,社交媒体炸成一片。所有人都开始哀悼,都说她太可惜,太漂亮,太年轻。可我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只觉得冷。因为我知道,在她死前的每一个深夜,评论区里那些带着刀子的字眼,也是这些人敲下的。人类有一种奇怪的天性——等一个人死了,才舍得爱她。她走得...
                                                                                                        
                    
                                        那天夜色深得出奇,风从楼缝里钻进屋子,带着一点潮意。林子坐在出租屋的床边,电脑屏幕还亮着,邮件的红点一闪一闪,像心跳。她没点开,也没动,只是怔怔地看着那些提醒——未完成、延迟、超期。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不努力,而是被这个环境慢慢“吞掉”了。她早上七点起,晚上十一点睡,日程满得像拼图。但每当回头看,她又说不清自己一天到底做了什么。朋友圈的算法在推新包、演唱会...
                                                                                                        
                    
                                        那天晚上,她坐在地板上,对着满屋的混乱发呆。地上是还没洗的衣服,桌上堆着外卖盒,电脑屏幕上是她没写完的PPT。她盯着那一页“未完成”的标题,脑子里闪过无数想做的事——回复邮件、健身、学习、整理家务、给父母打电话——每一件都该做,每一件都没做。手机震了一下,是领导的消息:“明天早上九点前把方案发我。”她心口一紧,突然想哭。那一刻她意识到,她不是懒,她是乱。她叫...
                                                                                                        
                    
                                        凌晨四点的纽约,下着细密的雨。地铁口的风钻进刘玉玲的外套,她拎着一个旧帆布袋,刚从餐馆的夜班下工。地铁还没来,她靠着铁栏杆发呆。几米外,一块广告牌上贴着《霹雳娇娃》的海报,三个白人女星笑得耀眼。她盯了很久,嘴角动了动,像是对自己说:“有一天,我也会在上面。”那是1990年的冬天。三十年后,她真的上去了。那张好莱坞星光大道的照片里,她穿着黑色西装,笑得像一个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