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一点,我收到一个朋友的消息:“我好像真的要回老家了。”她今年三十岁,在上海做市场工作,月薪两万多,朋友圈里永远光鲜亮丽。可那晚,她的语气却像一根被扯断的弦。她说房租又涨,信用卡账单压得喘不过气,工作不顺,连买回家的机票都要分期。她发来一句话——“我不是没赚到钱,只是没留住。”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成年人的安全感,从来不是来自收入,而是来自存款。很多人以...
夜色落在地铁站外的广场上,空气里混着灰尘与烤串的味道。一个二十七岁的女孩拖着行李箱,站在北京西站的出口口,眼睛发红。她刚辞了职,租的房子也退了,银行卡余额只剩不到三千块。她打给朋友:“我可能要回老家了。”电话那头沉默几秒,只回了句:“行,但你确定那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她没再说话,只是抬头看向那片灯火密集的楼群。她忽然有点恍惚——这座她曾爱也恨的城市,到底...
那天在一家餐馆,我看到一幕。一个年轻女孩坐在角落,和男朋友吵架。她声音不高,却每一句都像钉子:“你为什么不接我电话?为什么不回消息?你是不是不想理我了?”男孩有些无奈,笑了笑说:“我在加班。”她不依不饶:“加班不能发个‘在忙’吗?”他沉默,低头扒饭。她把筷子一摔:“我不吃了。”那一刻,整个餐厅都安静了,只有筷子碰撞瓷碗的声音,像是某种宣判。我看着他们,忽然想...
那天在地铁上,一个穿着运动外套的女孩靠着门打盹。她的手机屏幕亮着,上面跳出一条提醒:“早起打卡第5天,继续保持!”可她没动,只是按了熄屏键,又靠回去睡。地铁晃了几下,她的水杯滚到脚边,没捡。那一幕,说不出的真实。她不是不想努力,只是太累了。像极了我们大多数人——卡在“想变好”和“动不起来”之间的缝里。我们总觉得,不自律的人生是失败的。于是刷到鸡血短视频时,我...
夜深的时候,城市安静得出奇。楼下的路灯闪了两下,像是在提醒什么。电脑屏幕的白光落在她脸上,显得苍白。她盯着屏幕上那行标题《项目报告终稿》,手心微微冒汗。文档空白,她的脑子也是。她叹了一口气,去烧了水,泡了茶,刷了朋友圈,再刷了微博。茶凉了,夜更深了。她安慰自己:“再刷五分钟视频就开始写。”五分钟后,天快亮了。如果你有过这样的夜晚,那你大概懂那种荒诞的痛感。明...
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小,却绵长。街角的咖啡馆灯光昏黄,一个女孩冲出门口,对身后的男孩喊:“你永远听不懂我在说什么!”那声音被风切成两半,落在潮湿的路面上。男孩没追,只低声回了一句:“你也从来没听过我说什么。”后来,他们都沉默了。没人赢。我那一刻在窗边看他们,突然觉得,人类最常见的灾难,不是失恋,不是失业,而是吵架。吵到最后,吵没了感情,吵断了理解,吵散了自己。...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常见的观点——很多人第一次接触 雪花 ID(Snowflake ID) 时,确实会觉得它“复杂”“装”,甚至“没必要”。但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会发现:这个评价其实折射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观。我们可以分层来讲。一、从感性角度看: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雪花ID在装”现实场景中,好像并不需要它对于很多单库系统、小规模项目,一个自增 ID(AUTO...
有一天深夜,我在朋友阿瑶家,她正蹲在地上翻衣柜。那场景有点像考古。衣服堆得像山,她从里面挖出一件已经褪色的卫衣,抖了抖灰,轻声说:“这件,是我大学时第一次演讲穿的。”然后放在了“舍不得扔”的那一堆。她手边还有几摞,“不确定”“可能会穿”“等我瘦下来”。那天我陪她收拾了五个小时,地板被衣服覆盖到看不见纹理,最后她靠在沙发上说:“我越收拾,越焦虑。”那一刻我突然...
深夜十一点,地铁最后一班车里还挤着人。一个年轻人抱着电脑,肩膀微微发抖。车窗上映出他憔悴的脸,眼神空洞得像屏幕上常年闪烁的光标。他的工牌上写着三个字——项目经理。地铁广播在播“请注意脚下的空隙”,他却在盯着手机上的一句话发呆:“辛苦啦,明天早点来,我要看新版本。”那一刻,他突然有点想笑,又有点想哭。他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几乎没有周末。项目一个接一个,汇报一个...
凌晨一点,电话突然响了。屏幕上跳出一个名字——“老张”。他是那种一旦联系,就意味着要花你整晚时间听他倒苦水的人。犹豫几秒后,你叹了口气,按下拒接。半分钟后,微信提示闪个不停:“哥们,我真的撑不下去了,你能听我说说吗?”你揉着太阳穴,还是点了语音。那一头,像往常一样,是一连串的抱怨:领导不懂他,女朋友嫌他穷,朋友都不靠谱。你听了半小时,他一句谢谢都没有,只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