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要朝着“德、日产品终身不坏”的方向前进。

东西要做得好到让人一辈子都舍不得换,这才算真本事。我常在集市上看人挑东西,有人拎起一个铁壶,问摊主能用多久,摊主拍拍胸脯说,用到你孙子结婚都不坏。话说得不响亮,却像一记重锤敲在心口——原来好东西,不在于新不新,而在于耐得住时间的磨。如今人买东西,常常想着快,想着便宜,想着下次换新的更漂亮,可是心里却也知道,这样的物件是用不久的。真正的匠心,是想着做出能伴随人...

任正非:五、六类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环境要达到瑞士富人标准,工作环境要向欧洲看齐。

生活和工作的标准,决定了一个地方能走多远。当我们谈到让五、六类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环境达到瑞士富人标准,工作环境向欧洲看齐,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深刻期许。瑞士的富人生活,代表着高质量的居住条件、整洁有序的公共空间、完善的医疗教育体系、尊重隐私与安全感的社会氛围;欧洲的工作环境,则是指高效、合理、注重人的尊严与创造力的劳动制度。这两者结合起来,其实是...

任正非:干部通过不断地循环,就能防止内卷化,也就没有荷兰病。

干部要会走动,心不僵,事就不会死,世道也就能常新。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夏风缓缓,树叶摩挲作响,像是老天爷在轻声絮语。有人问我,干部为什么要不停地循环?为什么这事和内卷、荷兰病扯到了一处?我笑了,指着脚边的流水说,你看这水,倘若堵着不动,三日便会发臭;若是日日流淌,千里之外也能滋养田畴。干部若是一处不动,像是固守在一张椅子上,久了,眼光、手段、心性都会生锈。这锈...

任正非:从过去以功臣为中心的经验奋斗,逐步转向以规则为中心的职业化奋斗。

人情可以赢一时,规则才能赢长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组织靠的是“功臣文化”运转——谁立过功、打过仗、带过团队,就能在关键岗位上握有话语权。这种方式在创业、开荒阶段往往行之有效,因为那时一切都不成形,需要的是敢闯、敢拼、敢担的先锋。但随着组织成长,靠功劳立规矩的模式会渐渐露出弊端:个人影响力盖过制度,经验的惯性阻碍了创新,团队更多围着“谁有功”转,而不是...

任正非:要培养未来领袖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

领袖不是天生的,他是在一次次为别人挺身而出的选择里长成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三样东西看似沉重,却是未来领袖的脊梁。一个人若只是为了自己走得好、活得舒坦,顶多是个精明的操盘手;只有心中装着他人、装着大局,才能在风浪中立得住、带得动队伍。使命感让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责任感让人不逃避该做的事,自我牺牲精神则是关键时刻愿意把自己的安逸让出去,把风险接过...

任正非:“天才少年”是我们对外宣传,对内没有天才。

天才的名字听起来光鲜,可真正的成长从来只有踏实与努力。我们常在外面的宣传口径里听到“天才少年”的故事,那是为鼓舞士气、为引人注目的美丽标签。它像是一盏高高挂起的灯,让人一眼望去,生出羡慕与敬佩。但在内部真正的培养中,却很少有人真把“天才”当作成长的根基,因为真正懂的人都明白,天赋或许是种子,但没有日日耕耘的土壤,它不会结出任何果实。外面的称号像一阵风,可以一...

任正非:是金子在哪都发光,是人才总会脱颖而出。

金子不怕埋在泥里,终究会自己发亮。人常说,是金子在哪都发光,是人才总会脱颖而出。听来简单,却藏着几分误解,也藏着几分真理。世人眼中,金子是纯净的、珍贵的、人人识得的,可现实中的金子,往往一开始并不闪耀。它可能埋在泥土里,蒙着灰,甚至与石块混在一起,无人多看一眼。人才亦如是,不会一出生就被高高举起,而是要在岁月的河流中沉淀,在磨炼的石磨下打磨出锋棱。只是,那份...

任正非:历史上非常多的伟大创造发明其实都在咖啡厅里产生的。

许多好主意不是在书房里生出来的,而是在一杯咖啡的香气里冒出来的。人常以为,伟大的创造需要宏大的场景,需要庄严的书桌和沉甸甸的典籍。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许多改变世界的思想和发明,却是在最寻常不过的地方孕育——咖啡厅。木椅发出轻微的吱呀声,窗外有微风推开帘子,杯中咖啡的香气缓缓升起,人们坐在那儿,不必正襟危坐,不必面对沉重的仪式,只是聊着、想着、笑着,心中不知不...

任正非:公司的精神就是以自我批判为主,批判为辅。

真正的进步,是敢先照镜子找自己的错,再去提醒别人。很多人谈批判时,总是先想到别人:他哪里不对,他做得不够好,他该改一改。但若只习惯拿着放大镜看别人,却很少拿着镜子看自己,那么批判就成了指责,改进就成了空话。一个团队、一个公司、甚至一个修行团体,要想保持活力,最重要的不是天天互相挑毛病,而是人人先学会自我批判,把自己能改的地方改好,再用建设性的态度去补别人不足...

任正非:战略不能由少数人来决定,不能由少数人来设计未来,也不因少数人的批判而改变方向。

方向这东西,不能让少数人的眼睛替所有人看路。有些决定关乎一时的得失,而有些决定关乎很久以后的生死存亡。战略就是后者。它像一条河的走向,一旦定了,就会牵动无数人的舟楫与命运。如果这条河道的设计,只由少数人拍脑袋决定,就算他们再聪明,也免不了视野受限;如果未来的蓝图,握在少数人手里绘制,就算他们心怀好意,也可能带着偏好与盲点;而如果战略的走向轻易因少数人的质疑而...